張紅日
摘 要:通過模型制作、活動展示、問題導學等方法完成教學環節,利用問卷學習鞏固新知識。
關鍵詞:模型制作;模擬演示;教學設計;高中生物
1.教材分析
蛋白質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學習了本節內容,了解到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決定功能的多樣性,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有這樣的認識后,有利于以后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也有利于學習生物必修Ⅱ《遺傳與進化》中的基因表達部分。
2.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升入高中,學習熱情高漲,在日常生活中對蛋白質并不陌生。感性認識還是比較深刻的。但學生還沒有接觸有機化學的知識,學習氨基酸的結構和肽鏈的形成過程有些困難。
3.教學目標
3.1利用已有的化學知識,識別并能夠說明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3.2知道我國在人工合成蛋白質領域的成就。
3.3學會簡述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過程。
3.4掌握氨基酸合成肽鏈過程中相關數量關系。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數量關系。
難點:各種基團的識別與書寫、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數量關系。
5.教學方法
微課教學法、演示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6.教學手段
多媒體、Flash動畫演示、甲烷和氨基酸的球棍模型、磁力貼拼圖、微課視頻。
7.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1:讓學生觀看甲烷的球棍模型,說出碳原子和氫原子的位置關系。
活動2:讓學生操作Flash動畫,把甲烷中的氫原子替換成氨基和羧基。
8.教學步驟
8.1前置性學習
教師活動:印發導學案、布置微課學習任務。
學生活動:利用導學案預習、觀看微課突破難點。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8.2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教師活動:利用圖片展示大頭嬰兒的照片。然后展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食品。
學生活動:對蛋白質重要性引起重視,同時提升學習蛋白質的社會責任感。傾聽,思考,回答。
教學意圖:從新聞事件和日常生活入手,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8.3觀察結構、尋找共性
教師活動:布置任務:找相同、找不同、寫通式。展示甲烷轉換為氨基酸的Flash交互動畫。
學生活動:找氨基酸特點、找氨基和羧基、操作動畫替換氨基和羧基。
設計意圖:初步認知氨基酸。
8.4拼接結構、深入理解
教師活動:把磁力貼凌亂的貼在黑板上
學生活動:學生用磁力貼拼出氨基酸,糾正自己或他人拼接的錯誤。
設計意圖:整合記憶,提高認識
8.5合作探究,游戲模擬
1.教師活動:找兩名同學演示氨基酸
學生活動:雙手分別持氨基和羧基磁力貼站在同學面前,指出該同學的軀干是中心碳原子,下身是H原子、頭部是側鏈基團。
2.教師活動:找學生連接并講解二肽的形成過程
學生活動:由一名同學或教師將這兩名“氨基酸”連接成一個二肽,脫下的水分子磁力貼直接貼在黑板上,兩位同學相連接的部位會留下一個很明顯的肽鍵。
3.教師活動:組織學生玩氨基酸接龍游戲
學生活動:請8名同學代表氨基酸手牽手連成肽鏈,班級同學們數一數氨基酸個數、肽鍵數、脫水分子個數并說明他們的數量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模擬,問題的層層深入,學生更有興趣,非常容易地就歸納總結計算方法和規律。
8.6階梯問題、定量分析
教師活動:提出階梯問題
學生活動:圖解法展示肽鏈肽環的形成及相關數量關系回答階梯問題:
A、2個氨基酸形成一條肽鏈,要脫去___個水分子,形成____個肽鍵。
B、3個氨基酸形成一條肽鏈,要脫去___個水分子,形成____個肽鍵。
C、n個氨基酸形成一條肽鏈,要脫去___個水分子,形成____個肽鍵。
D、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要脫去___個水分子,形成____個肽鍵。
教師活動:然后假設每個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26,那15個同學形成的兩條鏈,分子量是多少?
學生活動:然后再由8名同學圍成肽環總結以上數量關系。提升認知層次。設計意圖:鞏固應用新學習的知識。
8.7蛋白質空間結構的形成
教師活動:提供一根電線、一根電線盤區的彈簧、幾根電線盤區而成的立體結構。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并理解肽鏈和蛋白質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設計意圖:直觀認識理解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8.8提升總結
教師活動:總結本節課主線。
學生活動:學生理解C、H、O、N等元素組成氨基酸,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繼而進行盤曲折疊形成蛋白質。
設計意圖:構建知識體系。
8.9學以致用,云端檢測
教師活動:公布設計好的問卷,及時收集答題結果,針對性進行講解。
學生活動:學生可以用iPad和iPhone掃描二維碼進行網絡答題。及時查看自己的得分、參考答案和解析找尋自己出錯的原因。更大的疑惑及時找尋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設計意圖:及時反饋、針對訓練。
8.10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教師活動:活動三選一:練習冊習題
學生活動:完成三個活動中的一個:
(一)制作卡片、拼接成多肽鏈;(二)把自己裝扮成氨基酸;(三)制作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分子。
完成練習冊習題。
設計意圖:鞏固提升、提升手腦結合能力。
9.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
由于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微課、圖解、課件和游戲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了充分利用好學生手中的終端,引導學生合理科學使用終端設備,提升師生互動反饋頻率,采用網絡問卷法,可大大提高測試和針對性講解的效率。
10.課后推薦拓展學習內容
網上搜索學習與蛋白質有關的諾貝獎及獲獎的主要原因。了解我國在蛋白質研究方面的水平和最新進展。
11.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線明確,思路清晰;幾個重要環節:微課學習、模型制作、角色互動、網絡答題等發揮作用非常明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充分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