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金
摘 要:翻開“五四”的頁面,我們看到愛國主義精神,看到和中學生年齡相仿的熱血青年為了“救亡”和”強國“進行的運動和實踐,這些既有深刻內涵、又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五四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在信息與價值多元的今天,如何繼承與發揚“五四”精神,當是我們中學德育工作的長期任務和重心。本文試圖從學校“大同”育人理念出發,以土壤、主干、成果為中心,呈現“五四”精神對今天的德育工作啟示。
關鍵詞:“五四精神”;校訓校史;“大同”;責任擔當;特色化
五四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大時代,登場的不只是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它也不是一場簡單的愛國主義的贊歌,它是社會各階層政治、思想、經濟的全面滲透,五四之光,從未離去,今天的五四精神將以何為繼?
物質生活充盈的今天,我們享受著信息時代的高效便捷,感受著時代變遷迸發出的生活張力,然而,當下中學德育工作的現實狀況卻難言樂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無為主義讓不少中學生趨于追求享受,國家觀念淡薄,集體精神淡然,不孝不尊泛濫、理想追求歪斜,王者榮耀、抖音快手、佛系喪系……物質充裕折射出的不是精神的重組,而是空虛與無所適從的內心。拂去時間的面紗,以“五四”之氣,氤氳“大同”之德,且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試看新時期五四精神在我校的傳承與發展。
1、“大同”之德,當以校訓校史為土壤
筆者所在學校培元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國父孫中山先生、國母宋慶齡女士先后為我校題詞“共進大同”、“為國樹人”,這使得我校成為國內唯一一所同時擁有孫宋兩位偉人題詞的中學。悠久的歷史、暖心的題詞、大氣的校訓都是學校獨特的育人土壤,學校編有校本教材《培元故事》,提倡“今天我以培元為榮,明天培元以我為榮”的傳承精神,“實學自由,愛校如家”的培元精神將愛校情結和榮校使命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讓每個培元人都有“愛校如家”的歸屬感、責任感和幸福感。今天,以“家”文化為核心的開放式學校教育將繼續傳承五四精神,以校訓校史為土壤,精耕細耘勤著力,敢為人先再出發,繼續描繪培元中學新百年的宏偉藍圖。
2、“大同”之德,須以責任擔當為主干
五四精神還在于每個青年人的責任意識。于中學德育而言,我校的“大同”之德,“責”不可怠:對自己盡責,學會生存發展;對他人盡責,幫助有困難者;對家庭盡責,做好家庭成員;對班級對學校盡責,維護集體的榮譽;對社會盡責,做一個合格的公民。李希貴說:“人生是一枚硬幣,如果正面是選擇的話,背面一定是責任。”①沒有責任感的培養,一切教育皆枉然。因而,學校以“責任感”為主干,有清晰的“大同”育人路徑:
首先,于學生而言,責任感強調從“成功”到“成長”。成功重要,成長更甚。從學生層面,學校倡導“我的培元我的家”。初一、高一起始年段以“愛校如家,理想尋夢”為方向,側重于學校責任感教育,強調對自己負責;初二、高二年段以“立德修身,品格為重”為方向,側重于家庭責任感教育,強調為集體負責;初三、高三年段以“筑夢踐行,與子同待”為方向,側重于社會責任感教育,強調為社會負責。
其次,于教師而言,責任感強調從“匠道”到“正道”。工匠忌巧,去偽守拙,若然教師是“教書匠”,這個“匠”是匠心,是堅守,而“正道”則是教師教育力的釋放。唯守“正道”,方得“匠道”,一直以來,學校堅持一崗雙責,強調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倡導“愛崗敬業、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的培元精神,不斷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通過名班主任工作室等陣地,開展德育科研,德育培訓、經驗交流、問診答疑等工作。守住“正道”,這是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最后,于社會而言,責任感強調從“生計”到“生命”。教育是生活的過程,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冷冰冰的分”可能是“生計”的敲門磚,但“活生生的人”才是“生命”的主導者。回望百年前的五四精神,“民主”不正是倡導教育機會均等的“有教無類”?“科學”不正是倡導適用不同需要的“因材施教”?今天的社會已然從“競爭意識”轉為“競核意識”,習總書記在青年代表座談會上提到,要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于此,找到適合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路徑,以生命的名義,從“生計”到“生命”,就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擔責”。
3、“大同”之德,必以特色化為成果
溫五四而不往初心,重實學而砥礪前行,百年培元,弦歌不輟,“大同”之德,必以特色化為成果。學校結合百年僑校的資源優勢,首先使“家國”情懷教育成為我校教育工作的特色。學校以培元圖書館管理員姚蘭老師的先進事跡為榜樣,在全校范圍內倡導全校教師“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協作相長”,讓“家國情懷”扎根在每個培元人的心中。同時,以“四育”即南音傳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足球傳統教育、科技創新教育為載體,注重校園文化特色化、校本化發展,編寫《培元中學德育活動課程校本教材》,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這也正是生命這棵長滿可能的“樹”正確的成長方式。
回首以往,是為將來。今天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代,“五四”不應是符號化、概念化的紀念印跡,回想我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五四”精神從未缺席,培“大同”之德,養“五四”之氣,讓生命之樹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是為學校育人之道。深入“五四”內核,繼承“五四”精神,勇敢地去承擔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參考文獻
[1]《學校轉型》李希貴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