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宏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逐漸被運用到傳統教學課堂。地理學科是基于地理要素與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的研究性學科,為了讓學生更能深刻了解地理環境特點、建立空間概念,教師應注重在網絡空間環境下進行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將地理現象以圖像、視頻等空間多元的模式生動的展現在平臺上,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網絡空間環境;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
網絡空間環境是指依托網絡空間平臺開展信息交流活動的場所。現在的網絡空間平臺有很多,QQ平臺、UMU平臺、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知網等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應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平臺,可以在平臺上布置研究任務,促進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及互聯網,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地理信息、制定研究方法、開展實踐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平臺上上傳搜集的圖片、資料以及互動,其實是開辟了一個新型的、開放式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本文圍繞利用網絡空間平臺展開研究性學習,從合理帶動研究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過程探究化、自主研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合理帶動研究氛圍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或者社會生活中選定研究課題,通過小組搜集查閱資料,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隨著互聯網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漸入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網絡空間環境如UMU平臺上提出可研究的課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選擇。同時選擇同一課題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可以隨時在該平臺上上傳搜集查找的資料、圖片。教師可以對學生上傳的資料進行點評,組員之間也可以對上傳的資料互相點評,這樣可以加強研究氛圍,使學生的研究過程高效化。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課上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興趣的激發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有趣的地理事物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外利用互聯網等網絡環境搜集與地理環境有關的信息,學生可以從中更直觀、全面的了解研究性學習中某一地理現象的闡釋。比如,教師可充分挖掘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有關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相關視頻、圖片等資料,并通過上傳的方式讓學生在該平臺上進行資源共享,學生可將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提出來,老師和其它同學都可以幫助提出解決的方案。這種研究模式將教學的單向傳遞變為雙向交流,同時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帶動學生學習地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通過留言、評價、討論、分享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交流與指導,事半功倍。
三、學習過程探究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移動設備的運用,手機、電腦已成為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正視互聯網環境,引導學生更多的將其運用到地理學習中,讓信息技術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地理學科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地理的綜合性、地域性、時空性使其學習與研究過程更為復雜。教師應意識到如果僅僅依靠知識的生搬硬套與黑板的圖示講解,學生難以深入認識地理這一覆蓋范圍廣、知識面復雜的學科,為了讓學生超越時空的局限性實現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借助平臺搜集有效信息,通過認真觀看,從而掌握有關地理知識。例如,在指導學生研究課題《白馬河污染現狀和治理措施》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空間平臺收看有關河流污染來源、產生的后果以及如何治理河流的有關視頻,使學生更能直觀的感受到城市內河污染對人類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過問卷調查、查閱相關書籍、專家訪談等方式探究治理白馬河污染的措施,加深對有關知識的掌握。
四、自主學習與合作研究
研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學習過程,研究需要持續的觀察、有依據的假設、有效的論證、可靠的實踐檢驗,而這一復雜的研究性活動是難以通過一人之力實現的。況且,地理學習深入生活,地理原理隱藏在地理現象中,這都需要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研究,團隊的合作探索至關重要。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利用網絡空間平臺開展合作交流活動,共同探究地理現象,實現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例如,教師在指導《福州市內澇成因及其治理措施》研究性學習課題時,引導學生進行分工配合,搜集資料、實地考察、采訪專家、撰寫論文。同時,學生可以在UMU平臺上上傳自己的研究成果,小組成員可以交流討論。學生在UNU平臺上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分歧,他們據理力爭、搜集資料、舉例證明的過程中研究《福州市內澇成因及其治理措施》。這一過程實現了自主思考與合作研究的整合,思維的碰撞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結語: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目標是多元性的,內容是開放性的,過程是自主性的,形式是靈活性的。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環境,在網絡空間平臺下搜集相關地理學習資料,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有效、深入的學習與研究,使地理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彭新蘭.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中職院校計算機軟件應用研究性學習分析[J].科技資訊,2017,15(18):174-175.
[2]曾呈進,王穎,謝道州.基于研究性學習與高中地理整合的探研式教學實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5):81-83.
[3]鄧敏.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單一遞進模式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