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英
摘 要:職業高中作為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平臺,職業高中教育在我國人才教育中越來越重要,數學作為一門最為基礎的學科,數學教學在職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然而喻。數學不僅是職中學生的學習難點,也是絕大多數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同學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同學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并熟練運用數學知識是教學的本質意義所在。本文通過以數學中的三角函數教學為例,對三角函數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可以提升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三角函數教學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三角函數
一、數學教學意義
數學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不論是機械制造、交通運輸、經濟金融、電子技術、現代服務、信息技術、物流等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思維訓練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數學素質已經成為公民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數學是科學的大門鑰匙,忽視數學必將傷害所有知識,因為忽視數學的人是無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學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更為嚴重的是忽視數學的人不能理解他自己,這一疏忽最終將導致無法尋求任何補救的措施。”
對于職業中學學生來說,一方面學生們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使得數學教學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學生對于數學的認識都不盡相同。有人認為數學只是算數,只要學會加減乘除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沒有用處;還有人認為數學是一門很難的學科,在接觸數學之初就存在畏懼心態,其實這些都只是對數學的誤解。為了減少這些對學習數學的誤解,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數學的水平,
二、數學教學方法
為了減少這些對學習數學的誤解,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數學的水平,以三角函數的教學為例,淺談幾點數學教學法。
1.夯實前期基礎,化解知識難點
數學學習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之前的數學基礎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之后的學習效率。有些同學可能認為自己的數學基礎不好,對于新的學習內容存在著恐懼甚至抗拒的心理。在講授新內容之前,先帶領學生們復習以前的知識,降低知識的起點,即使之前的知識有所遺忘或者還未消化,可以通過復習之前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夯實前期知識的基礎,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同學之后的學習效率。
以三角函數教學為例,在進行三角函數性質、關系方面的學習之前,首先需要復習一下關于三角函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性質,基礎三角函數包括sinɑ,cosɑ,tanɑ。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相應的延伸包含三個倒數函數,
2.利用圖形記憶,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這門學科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存在一種誤區,很多人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聊的學科,是注重邏輯推理而不需要進行記憶的學科,這是大多數學生認為數學很難的一大原因,而這個原因同時也是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原因。數學是需要在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之上在進行推理分析的學科,對基礎內容的熟知是學習的基礎和起點。而利用圖形教學,一方面會使數學知識形象化,更加便于記憶,一方面也會增加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逐漸了解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以三角函數關系為例,可以利用圖2方便對于三角函數之間的關系的記憶和理解。通過圖2這種圖形記憶法,在學習三角函數的過程之中,會對于三角行數關系式的李烈更加深刻,同時在記憶時也會更加方面,之后的運用也會更加熟練。在圖2中包含以下幾個關系:
(1)對角線上的函數互為倒數。
(2)在倒三角形中,即在三角形A、B、C中,底邊頂點的平方和等于頂點的平方。
(3)在任何相鄰的三個頂點中,中間的頂點等于相鄰兩個頂點的乘積。
3.數字圖像結合,延伸知識范疇
對于數學基礎知識進行學習理解之后,可以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適當延伸,并通過圖像的變動來加深對于這個知識點的理解領悟以及提高相關知識點的運用能力。對于三角函數這個知識點來說,除了基本的三角函數的周期、相互之間的關系等基礎內容,對于三角函數的擴展也非常重要。可以運用“五點法”來對正弦函數Y=Asin(ωx+φ)進行理解,基于原有的基礎函數y=sinx,周期T=2π,值域為[-1,1],結合表1、表2、表3以及圖3,選取特殊值0,π/2,π,3π/2,2π五個點來判斷函數的變動情況,可以看出Y=Asin(ωx+φ)的周期為2π/ω,值域為[-A,A]。
三、總結
教育部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中職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履行“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職業教育思想,就需要因材施教,轉變教學模式。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擺脫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擺脫枯燥難學的標簽,可以通過重點記憶為主、圖形圖像為輔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習數學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生活能力和生產實踐能力,為學生能夠繼續深造進入高級院校打好堅實的基礎,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永芳.高職建筑類專業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2]段文波.中職數學分層教學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6(7):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