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政鋒
【摘? ? 要】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多注重藝術的熏陶、唱歌技巧的滲透,而忽視了音樂人文性的一面。為此,本文將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結合小學音樂教材,深入分析如何讓小學音樂課堂“閃耀”人文光芒,讓音樂課堂因突出其人文性的一面而變得更具感染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 人文教育? 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040
在當前學校中,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方針落實到操作層面上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對學生的評價仍以語、數等所謂的“主課”為主,但卻忽視了學生情感、審美、自理能力、社會合作等人文訓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會發現學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對事物缺乏興趣等等。由此可見,將教育教學活動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從中發掘人文內涵,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學校教學中已迫在眉睫。
音樂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正如《音樂課程標準》所說:“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以人文精神統領音樂教育,是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是音樂教育的價值,它能引導教師走出音樂教育的誤區,走出技能訓練的怪圈,使音樂真正成為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精神的提升和整體提高的重要因素。
一、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人文環境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需要一定的人文環境。因此,音樂教師要注重人文環境的營造。這不僅需要音樂教師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還需要教師傾注情感、以愉悅的心理氛圍,讓學生不自覺沉浸在其中。在整個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以情境作為載體,營造氛圍,帶動情感,促進學生融入。
例如,在學習《四季童趣》這一課時,教師以情境帶動學生情緒,帶領學生入境學習,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首先,以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歌曲《童年》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音樂教師跟著歌曲律動起來,并小聲哼唱歌曲,并調動其他學生一起跟著哼唱,把輕松愉悅的氛圍營造起來。其次,歌曲結束,音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同學們的童年趣事,如下河抓魚、跳繩、蕩秋千、爬樹摘果、釣青蛙等等,勾起了學生美好的童年回憶,然后引出問題:“你們的童年快樂嗎?一年四季中,你們都會干些什么活動?有沒有一些趣事要和老師分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起來了,開始參與課堂討論。有學生說“春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公園放風箏,享受著大地春光”;有學生說“夏天,我會和我的小伙伴們去小河灣抓螃蟹,我的童年是多彩的,像氣球那么五顏六色”;有學生說“秋天我會拿著長竹竿,打棗摘蘋果”等等。等學生表達完,音樂教師總結師切入新課學習:“老師認為,大部分學生的童年都是多彩的,充滿著歡聲笑語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歌曲《四季童趣》,讓我們一起看一看、聽一聽歌曲中如何描繪四季。童年就像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快樂的歌,讓我們一起學習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快樂吧。”人文環境的營造途徑可以是多樣化的,或是音樂情境,或是圖片情境,亦可以是語言描述情境。只要能調動學生情緒的情境,都可以用來為教學服務。
二、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手段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使音樂教學走向現代化,也使人文的教育方式實現了多元化。
如在教唱《歌唱祖國》這首歌時,教唱前,教師首先放優秀影片《開國大典》的錄像片段讓學生觀看,電視屏幕展示:在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壯觀的閱兵場面以及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使每個學生產生出一種熱愛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再放歌曲錄像時,一幅幅偉大祖國蒸蒸日上的雄偉畫面,特別是主題部分進行了男女音色及速度、力度等手法的處理,使畫面更呈絢麗多彩,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樣的教學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也受到了熏陶。
三、讓音樂凈化心靈,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操和道德修養
道德情感包括品德修養、理想及傳統觀念等內容,它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中的德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教育學生繼承革命傳統,樹立遠大理想,從多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趨向。例如在學唱、欣賞《紅星歌》《游擊隊歌》《談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保衛黃河》等革命歷史歌曲時,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共同了解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背景,明白這些歌曲真實的歷史故事,在學唱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親身感受每一個人物形象,從節奏活躍、富于變化、充滿激情活力的旋律中情景再現出天真勇敢的少年英雄、機智頑強的游擊戰士……學生從中體會到這些人物不畏強暴、堅強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濃濃的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涵蓋了歷史、地理、繪畫、人物等相關文化知識,欣賞歌曲時首先讓學生了解到伏爾加河就像中國的黃河一樣養育了俄羅斯兒女。然后學生自己介紹俄羅斯的歷史背景,沙皇的殘暴統治,人民生活困苦潦倒,貴族生活卻奢侈腐朽等社會現象。畫家列賓在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精心描繪了11個衣衫襤褸的纖夫拉著豪華的大船,強烈的對比反映出當時社會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與歌曲內容一拍即合,伴著男低音的演唱,歌聲中所表達的悲憤、不平、抗爭之情更加突出,讓學生明白了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倍加珍惜。音樂的巨大感染力促使學生認識了真善美,道德品質也隨之提升。
總之,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音樂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音樂教育承載著優秀文化的傳承與演進,音樂教學通過以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豐富的感情和人文素養,為其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人文修養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為他們終身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海麗.小學音樂育人價值的彰顯及發掘[J].教書育人,2018(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