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連
摘 要: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作為教師,除了讓留守兒童汲取知識的財富,還應該加強對他們心理健康的教育,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從完善家庭教育、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加強留守兒童心理素質培養入手,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心理素質
留守兒童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我國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成為一個需要給予高度重視的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除了吃飽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均比較缺乏,導致他們的問題越來越多。據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等性格特征。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也會給和諧社會構建帶來隱患,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與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完善家庭教育,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梁,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能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绷己玫挠H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反之,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即使家長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應該盡可能地經常通過電話、微信、QQ等通訊工具保持聯系,關心他的生活和學習,了解他的想法,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恰當地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也可以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們理解和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另外寒暑假盡量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帶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見識,拓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在更廣泛的空間內懂得更多。另一方面,家長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有助于雙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讓監護人明白家長的教育意愿,樹立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的結合,同時要定期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促使監護任務得到落實,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1.學校可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老師,給全校老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并印發相關的心理輔導資料對留守兒童給予指導。
2.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班群等與家長聯系。教師要及時家訪,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3.學校對所有留守兒童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保持聯系。通過法律知識講座、青春期知識講座、“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班會及各類比賽如:繪畫比賽、講故事比賽、羽毛球比賽、唱歌比賽等讓更多的孩子融入集體。
三、加強留守兒童心理素質培養
1.創設恰當的挫折情境,培養留守兒童承受挫折的能力。留守兒童在各方面遇到的問題比同齡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難時又常常缺乏家長的及時指導, 因此培養他們的受挫能力顯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們可巧妙地創設情境,如設置難題、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兒童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后才能取得成功,以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以適應生活中的各種突發問題。
2.教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培養留守兒童情緒調控的能力。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助于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兒童由于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乏疏導,性格比較沖動,經常為一點兒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讓自己的人際關系處于比較緊張、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因此培養留守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尤顯重要。
培養留守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機會,教會他們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控方法和策略,讓他們掌握一些具體的情緒調控方法,緩解他們內心的壓力,減少他們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大大降低其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3.教給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往。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和重視。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多數留守兒童內向,不善表達和溝通,受點打擊便悶在心里、關在屋里,不愿見人,長期下去,思想壓力大、包袱重,身心不能健康地成長。所以,讓留守兒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
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流,首先,應該讓他們認識到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的權利和責任,要平等對待對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其次,要樂于與他人交往,能夠與同伴合作,能夠與教師和家長溝通、交換意見。同時,讓他們明白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還要關心他人的需要,懂得體諒他人。再次,要讓留守兒童學習一些正確的溝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態度,能夠寬以待人,真誠地贊美他 人,也能夠接受善意的批評。最后,要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完整。讓孩子明白,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能夠適當遷就別人,隨和的態度在人際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這種遷就是有限度的,隨和并不意味著放棄原則,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留守兒童是明天的太陽,祖國未來的希望。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他們心理素質的活動,做到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心、愛護和幫助這一特殊群體,使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會適應力,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黃曉慧.《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08年,32-33.
[2]陳煥達.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德育,2007年7月,第2卷第7頁.
[3]蔣國河、孫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政策反思》,江西財經,2009年,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