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晶
摘 要:根植于互聯網時代的表達形式—戲仿手法是一種表達自我、滿足個性的最佳寫作手法,比較契合中學生追求自由、個性的心理特點。本文通過介紹戲仿手法、描述戲仿產生的原因、詮釋戲仿具體模式,來探討戲仿手法在中學語文中的應用以及積極意義。
關鍵詞:戲仿手法、中學語文、教學應用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壯大,依托網絡發展的文學表達形式——戲仿手法,更能滿足大眾,乃至學生群體自由、個性化的需求。
一、什么是戲仿手法
什么是戲仿?“戲仿”(parody)是由西方傳入的文學術語,又譯“戲擬”等。它的最早出現在1958年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即模仿,使之變得比原來更荒謬。”通俗來講,“戲仿”手法主要是借用前文本的詞語、語句、表現手法或創作風格,以戲謔的方式,重新闡釋前文本的藝術形象、思想觀念和審美價值。在當下的互聯網文化語境中,戲仿手法則是大膽地對經典文學文本、繪畫等進行全方位的滑稽化模仿,從而達到休閑性、娛樂性的目的。
因此,戲仿是一種比較自由、個性化的寫作手法,符合中學生追求個性的心理,加以引導,可以成為學生表達自我個性、社會認知的途徑。
二、戲仿手法的形成原因
文學上的敘事方式數量繁多,如解構、蒙太奇手法或意識流手法等。但戲仿更能滿足表達自我、釋放個性的需求。
戲仿手法在網絡作品中被大量運用。網絡文學理論研究者歐陽友權認為:“網絡文學是‘脫冕’和‘祛魅’的文學,是一種游戲休閑方式和宣泄狂歡途徑……從此,文學女神走下神壇,回歸民間,與民同樂,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學親和力。”[1]網絡寫手是一群出身“平民”的“寫手”,加上網絡 “無身份、無性別、無年齡”的特點,使得寫手不需要注重文學的“載道”以及“代言”中心語體的功能,進而強化了寫手們“真我”的表達欲望和宣泄動機。
曾在網上掀起“杜甫很忙”熱潮的課本涂鴉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2012年3月由網友發布的一組“杜甫的一天”的圖片中,語文課本中仰天深思的杜甫形象被加了幾筆涂鴉,引起大眾共鳴,創作出了各種杜甫形象,端著狙擊槍、開坦克、戴著墨鏡騎電動車、跟美女翩翩起舞、打籃球等等涂鴉形象。顯然,這些涂鴉形象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讓讀者一看就有親近感。
而對于學生群體,杜甫是整個中學時代學生最熟悉的“詩圣”,在課余時間,通過涂鴉的形式來娛樂排解學業壓力,借此表達對于手機、槍械、異性、籃球文化等等社會生活的認知、看法,表現學生特有的看待世界的視角。因此,戲仿手法可以是學生群體釋放壓力、表達認知的途徑。
三、戲仿手法的具體教學應用
戲仿手法作為一種敘事手段,可以從語言戲仿、人物戲仿和故事戲仿三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應用。
(一)語言戲仿
語言戲仿,即模仿前文本所使用的詞匯、語句、語言風格或語言范式,表述或者暗示一種幽默或荒誕、反諷的意義、態度或者評價。在《大話西游》中周星馳說的“曾經有一……在我的面前,而我沒有……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從原文中提取出公式化的語言范式,植入真實的學生生活,描摹出學生現實,如:“曾經有一份很簡單的試卷擺在我的面前,而我沒有認真做題。等我去補考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假如上天可以給我一個重來一次的機會,我一定會仔細復習積極備考。如果一定要在備考上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兩個星期!”
(二)人物戲仿
人物戲仿,是除了語言戲仿以外收效顯著的局部戲仿策略。所謂人物戲仿,就是把中國神話傳說、歷史典籍、傳統小說中豐富的人物形象拿來當做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人物的姓名、性格、身份和語言風格等等。如前文提到的杜甫形象,由正襟危坐的歷史“詩圣”形象,加入舉槍、騎車、玩手機的現代元素,人物穿越厚重的歷史云層來到現代,更接地氣,也更符合中學生的學習環境、興趣愛好、社會認知。
(三)故事戲仿
故事是小說的內容主體,包括主題、題材、情節、場景(細節)等要素。所謂故事戲仿,是通過對經典文本的主題、題材、情節、結構等的戲仿,十分有效地拆解、重新組合經典文本的敘事成規。網絡寫手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堪稱故事戲仿的代表。作品結合明朝的歷史文化背景,通過生動的、現代化的語言,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現出恢弘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生活等等歷史。再如,吳鉤的著作《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也是以戲仿的方式,把重的歷史變為輕的故事,把嚴肅的考據變為生動的講述。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戲仿,就需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
四、戲仿手法對中學生群體的意義
戲仿作為一種表達自我、釋放壓力的敘事方式,在對背離傳統、消解經典中,讓學生享受突破權威的快感、表達對當下學業、生活、互聯網文化等社會的看法,滿足了學生群體叛逆的心理需求,為學生群體打開一個釋放“真我”的窗口。同時,通過戲仿手法來完成一個作品,需要建立在對原作有深入理解。這樣在無形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入了解經典,拓寬知識面。因此,戲仿手法的教學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意戲仿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惡搞事件,類似杜甫與美女跳舞等等不利于對學生正向引導的創作。惡搞作品價值混亂或甚至沒有價值可言,它更像詹姆遜所說的“拼湊之作”,“是一種空心的摹仿——一尊被挖掉眼睛的塑像”[3]。因此,應該防范戲仿手法走向惡搞,雖然同樣滿足了學生表達的需求,但沒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引導,也是失敗的。
五、結語
戲仿實現了形式和思想內容的創新,為中學生群體打開了一扇表達自我、釋放壓力的窗口,滿足了學生思想上叛逆的心理。在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優秀的傳統文化,接受優美的藝術熏陶,追求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戲仿手法中的惡搞成分,防范錯誤的價值取向。
因此,對于戲仿手法在中學生日常群體中的教學應用,在兼容并包的基礎上,保持批判的態度,這樣,才能克服膚淺,獲得健康、合理效果,實現積極教學、正確引導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歐陽有權.網絡文學論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
[2]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胡亞敏譯.文化轉向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
[3](英)皮爾素編.牛津英語大詞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
[4]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