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蕾
關鍵詞 雙一流 高校 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01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current "double-class" construction in China, general education will be regarded as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schools and the strategic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able conno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oing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defining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innovating and integrat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improv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 supply, and putting forward ideas and methods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first-class;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最高目標即“雙一流”,“雙一流”的建設經過了很長的發展階段,二零一五年八月份開始中央領導小組下發了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統籌發展的實施綱要,通過高校競爭、專家評選、政府評議等環節確立了一流大學四十二所高校和一流學科九十五所高校,一流學科的建設將重點放在挖掘高校學科建設資源,加快建立高校特色學科發展,一流高校的建設主要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基礎打造整體學科建設發展,培養大學的雙創人才和高精尖人才,“雙一流”目標推進的重點任務是形成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創新人才、一流的學科研究水平、一流的學科建設成果、一流的高校治理結構、一流的國際合作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一流的創新文化傳承、一流的關鍵環節的突破。[1]那么,通識教育作為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目前實施的“雙一流”建設中,必將作為一流學校的內生發展動力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支撐,起到關鍵作用。
通識教育產生于多元化的社會中,由于知識的嚴重割裂、學科的獨立分散、通識教育應運而生,旨在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共同價值觀,通識教育的重點是“育”而非“教”,目的是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個人,注重人性的發展,關注人的智力、情感、道德、理智的和諧發展。通識教育相區別于專業教育,專業教育通過專業的領域劃分,將學生局限在有限的知識領域,學生不能與其他學科有效融合貫通,學生的眼界、思維都得不到發展,通識教育的出現破解了這一難題,鼓勵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自由選擇專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素質教育的發展,總之,通識教育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文精神的培育、現代思想觀念的形成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上有重要的積極性意義。盡管如此,我國的通識教育與美國等先進大學通識教育相比還有較大發展差距,其通識教育的實施面臨不少困境。
1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通識教育的困境
第一,對通識教育的不重視以及對概念存在認識誤區。無論是所謂的重點高校還是一般高校,在知識層面上幾乎都以“實用性”作為課程內容開發的主要標準,導致課程體系過于偏向專業化,而通識教育一直處于邊緣化境地。不少師生對通識教育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完全對立發展的兩種模式,沒有正確理解到兩者對于人才培養的不可或缺性和必然的關聯性??梢哉f,人才培養是否需要通識教育,人才必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除了專業教育外,是否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這些原不應是問題的“問題”,卻是長期以來一直干擾、阻滯許多高校本科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
第二,很多高校不清楚通識教育到底應該培養大學生的哪些素養,通識教育到底應該把學生教成什么樣?從而不確定到底應該開設哪些通識課程和如何安排教學。這個問題就涉及到核心素養問題。[2]縱觀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實踐,可以發現“以學科為中心,擴展學生的知識廣度”是一主線,在這樣的通識教育目標指導下,好像只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課程大餐”即可解決所有問題?,F實中通識教育課程越開越多,表面看來“繁花似錦”,可實際上學生卻并不買賬。對于什么是一流人才的核心素養,一流人才的通識培養目標是什么,如何去培實施等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入認識。
第三,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完善。在國外的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往往需要教高的準入門檻,一些知名的教授、名師才具備條件開設,但在國內高校這種情況卻不多見,高職稱、有經驗的教師大多不愿意講授通識課程,于是就造成了開展通識教育的教師師資隊伍力量薄弱,一般多是“雙肩挑”行政人員、輔導員、課時量不足的教師等,教學水平不過硬,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敬業精神,教師無法用自身實際行動帶動學生,學生也自然而然不能形成對通識教育的正確認識,無法產生了解和學習的興趣,通識教育得不到學生的歡迎,通識教育的教育成效和影響力的擴大也就無從談起。
第四,通識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缺乏獨立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從通識目標的確立、課程準入的設立、課程中心環節的管理,到課程效果的評估都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標準和制度設計,導致在實施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課程設置拼湊、課程內容隨意、考核要求松散、課程管理混亂”等情況。其結果是通識類課程成了師生眼中的“水課”、“逃修課”和一些學生混學分、拿學位的捷徑,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所在。
2 我國通識教育在“雙一流”引領下的突破路徑
第一,正確認識通識教育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合理內涵,加強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雙一流”建設的國內形勢下,要認識到通識教育不僅僅是一種課程體系,更是一種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識教育之所以通識就在于他能夠超越專業知識的局限形成普遍性的認識,從而內化為自身認知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通識教育從“育”的角度出發,為高校培養“完整的人”,全方位、多層次地增強學生多種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在雙一流的建設過程中,通識教育并非可有可無,只有保持對通識教育的敬畏和尊崇,厘清其與其他教育類型的概念邊界和邏輯關系,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的一流人才。
第二,做好頂層設計,確定通識教育目標。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單純的知識、技能教育顯然已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工作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越來越需要的是面對各種工作時必備的一種核心素養,即每個個體在知識、能力、態度等綜合方面所要達到的最基本、最關鍵的要求是什么。[3]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培養目標的指向,也直接影響著教育內容的擇取。目前許多國家與地區、國際組織都把核心素養視為課程設計的DNA,如美國國家教育協會研制的4Cs(溝通交流、合作協作、批判性思維、創造創新)核心能力得到很多高校的認可,基于此的通識課程改革也相應增多。那么作為我國高校培養的一流人才,其最基本的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卻鮮有涉及,因此在通識教育改革之前,必須要明確一流人才的內涵與通識核心素質結構,然后在此前提和基礎上,根據學校定位、學生培養方向等因素,逐步確定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并使之清晰化,并設置出核心通識課程的具體領域(模塊),確定每個課程領域的具體目標,最終實現核心素養到課程目標的校本過渡。
第三,創新整合通識教育課程。根據核心素養和核心模塊的培養目標,通過“組建、整合、引選、開發”等不同形式,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傳統與特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1)組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根據通識教育核心模塊,對全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解構、重構,搭建核心素養—核心模塊—核心課程之間的實現路徑。(2)引選和建立體現核心素養的網絡課程。通過內培和外引相結合的方式,有選擇、有針對性的建立一批優質通識網絡課程資源,作為傳統通識課程的有益補充。(3)創建通識教育綜合實踐課程。通過專題討論、活動設計、參觀考察等教學模式的改變,促使教育主體——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和參與課堂,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思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根據學校的優勢和特色,開發培育特色校本通識教育課程群。
第四,落地支持,加強完善通識教育管理和制度供給。(1)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人、專門負責統管通識教育課程的一切事務。(2)制訂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準入和建設標準。(3)設立通識教育選修課專項基金,對教授、名師等申報課程的,給予重點扶持。(4)建立通識教育激勵和監督機制。從教師授課情形、作業情形、考試情形、課程優缺等方面出發,逐步建立嚴格規范的評價激勵機制和監管機制。通過職稱傾斜、增加課酬等做法獎勵教學質量高、教學效果好、教學方法新穎等品質高、受歡迎的通識課程和教師。(5)完善課程考核評價制度。實施課程嵌入式動態評價改革,通過明確考核目標、拓展考核內容、改進考核方式,完善通識課程成績評定等具體措施,摒棄目前“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等落后的考核評價觀念,從而努力使通識課程考核目的和效果與其課程設置的初衷保持一致。
3 結語
真正的通識教育是適合我國教學特點、保持我國優良教育傳統、重“育”而非“教”、能夠突破學科藩籬的大眾教育,由于對通識教育的不理解,通識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發展困境,為此,需要樹立通識教育的正確理念,不斷完善其軟硬件設施、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等創新性策略促進其發展??傊?,通識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課題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編號:2017SJGLX114)
參考文獻
[1] 龍永紅,汪霞.“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通識教育的價值特征、困境及突破[J].當代教育科學,2017(11):79-83.
[2] 馮惠敏,熊淦,徐仙.大學生核心通識素養結構的理論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46-51.
[3] 邵朝友,周文葉,崔允漷.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研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