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麗
摘要: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是教育部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綜合素養發展的需求所設定的內容,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單單依靠學生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流程和教學的內容,進行傳統教學手段的改革,從而逐步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指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實踐活動
數學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既是對傳統教學理念的革新,也是對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因此具備強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關系著學生現階段對數學理論的認知效果,同時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發展情況,因此,在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當把握數學核心素養的方向,細化數學知識的講解方式,逐步落實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創建對話互動,深入理解數學概念
班級是學生以群體的形式進行生活的場所,也是教師開展知識講解過程的主要場所,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也應當利用群體生活的優勢,創建對話互動的活動,讓學生再結合自身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在思想的不斷碰撞中,實現對數學概念的和數理知識的深入認知,落實數學核心素養中對學生數學抽象素養的要求。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中,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分數的概念,讓學生結合自身以往的認知經驗,對分數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理解。隨后,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觀察,從而基于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小組成員的安排,使得交流小組中每個學生對分數概念有一個自己的認知結果。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結構共同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將自己對分數概念的理解結果闡述給組內的其他同學中,實現數學概念理解情況的共享,使學生在相互分享中,共同強化對分數概念的認知效果。
顯而易見,在開展小學數學知識的講解活動中,教師能夠基于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優勢,創建對話互動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效果,實現學生數學抽象素養的發展。
二、提出系列習題,構建基本數學模型
在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了建模素養的要求,主要是指學生能夠透過表象的的內容,探索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本質,從而掌握進行數學問題解答的規律,提高學生進行問題解答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學科中,教師可以基于講解的內容,向學生提出系列習題,使學生在應用同一數學知識,或者同一數學解答思想進行習題的解答中,逐步探索出進行習題解答的本質,建立習題解答的模型,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小張老師購買了5只30元的鋼筆,那么小張老師一共消費多少元呢?”“小紅的爸爸每個小時騎自行車的距離是16千米,那么3個小時后,小紅的爸爸能夠騎多少千米呢?”等指向生活元素的問題,隨后,在教師引導學生應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運算法則這一數學知識進行上述習題的解答中,學生能夠逐步意識到應用多位數乘一位數進行數學問題解答的規律,培養數學建模的素養。
不難看出,在數學學科的知識講解中,教師能夠利用系列問題的提出,促進學生應用同一知識完成習題的解答,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創建實踐活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
在小學數學課程的講解中,對學生進行數據分析素養的培養,是開展數學學科教學的目的之一,也對學生掌握相關數據分析的概念,促使學生提高對數據的分析能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性,使得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應用數據的形式,進行實地勘測和計量等,促進社會生活的順利開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教師也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元素,促進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實地進行數據的調查中,強化自身的認知體驗,促進數據分析觀念的形成。
例如,在《小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實踐活動的創建,促進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形成。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述有關小數的基本概念,讓學生掌握開展實踐活動的基礎。隨后,教師向學生設定“進行社區、菜場中小數的探索,分析生活中應用小數的意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對實地進行數據的搜集和分析中,逐步認識到小數的數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滲透,以及在生活中小數所代表的具體含義等,從而提高對具體小數數據的分析效果,形成數據分析的觀念。
總而言之,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也能夠促進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優化更新,但是,真正地將數學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中,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卻不是在三兩次的知識講解中就可以落實的。因此,在之后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也應當繼續探索對學生進行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并在實踐中進行經驗的不斷積累,從而構建完整地講解體系,逐步滿足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卞紅艷.培養數學核心素養促進深度學習探研[J].成才之路,2018(31):34.
[2]段利力.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