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夏
摘要:在小學階段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既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及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新趨勢,其不僅需要教師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還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具體生活中的實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全方位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增強學生的道德認同感。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是高度活躍的,而學生的道德觀念需要教師的引導,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逐漸由教師引導和管教轉變為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提升。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道德認同感。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有效嘗試,也就是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提出幾種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教學的開展策略:
一、巧用教材,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與學生實際的生活之間具有充分的聯系,同時貼近生活的教學也是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來設計生活化的場景,主要是引導小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知識、了解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意義,以生活實例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少讓父母為我操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范圍內討論自己父母的工作,以及自己知道的父母在家庭和工作中的付出,了解父母為了維系良好的家庭生活所作出的努力。這實際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寫照,有助于學生在回憶和交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討論情況在適當滲透愛父母、回報父母的意識,引導學生在課下以實際的行動來回饋父母,完成本節課的拓展與延伸。
二、關注細節,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只有學生具有細心觀察的品質,學生才能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的生活化授課才能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展開。學生的觀察能力有限,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會伴隨著豐富的想象,很容易產生脫離現實生活的想法。對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年齡特征,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同時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說說我們的學校”時,就是應該從學校內部的設施和文化氛圍入手,激起學生對學校的親近感,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課前,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意愿組成調查小組,了解學校的具體情況,包括教學能力、師資情況、文化及歷史,這需要學生觀察到學校的細節,并能夠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來獲取信息。課上教師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在課前所做的統計與收集的信息,促進學生之間的信息共享,同時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學校,在鍛煉學生仔細認真的觀察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更加樂于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愉快的學習和生活。
三、參與實踐,增強學生道德認同感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與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其主要的教育目標就是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道德辨析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所面臨的事件和問題,學會辯證的看待社會事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實踐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實踐活動的舉辦來增強學生對事件的認識,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道德認同感。
例如,在學習“生命最寶貴”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教室外,引導學生觀察室外的動植物,比如學校里樹木花草,以及草地里的小飛蟲等,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觀察中了解其他生命的物種的生活方式,學會尊重其他生命體的生活方式。又如,在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時,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觀察自己家庭一個月內所產生的塑料垃圾,了解基本的家庭在環境污染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增強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開始做出改變的信念。
總體來說,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分不開的,只有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到與道德相關的社會現象或事件,還能夠在課上對學習投入更多的關注,并將學習成果及時反饋到生活中去。作為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來為學生創設合理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學習知識,同時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然后利用實踐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實際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認同感的增強。
參考文獻
[1]黃齊喜. 論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193-194.
[2]趙雪蓮. 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