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遠
摘要:隨著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視,加之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融入,為農村小班制的產生、發展和實行,提供了土壤。如何充分運用小班制的優勢,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現階段思考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小班制;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小班制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師無法面對全體學生的教學問題,讓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地運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點燃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靈感,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本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對小班制的教學予以解析,旨在促進小班制教學在農村地區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為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提供借鑒。
一、從問題導入著眼,增強知識運用靈活性
問題是打開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開關。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小學數學問題,并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他們可以感受數學知識給生活帶來的便捷性,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力。
例如,在講授“圓的認知”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圓的中心到四周的距離相等的特性,教師運用農村地區常用的套圈問題導入,并借助啟發的方式,對圓的知識點進行探究,增強學生的知識靈活運用能力。教師從以下兩點進行著手:第一點,創設問題。教師安排學生站在一個漂亮小熊的一旁,并對學生說:“我給你們每人一個套環,假如你們準確套住漂亮的小熊,則它就歸套中者所有。”聽到教師的話后,學生都躍躍欲試。教師說道:“前提是大家創設一種合理的隊形,既保證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游戲中,又能讓每個學生與小熊的距離相等,你們可以從圓的特點入手!”為了提升學生思維的科學性,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性的提示:“你們可以從圓心……”教師有意暫停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大部分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詢問他們的探究成果。小冉積極地舉手說:“為了保證比賽的公平,要求每個人到小熊的距離相等。這讓我聯想到圓心到四周的距離相等,因而可以排成圓形隊形,將小熊放在隊形的中心!”教師運用問題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他們可以順利實現知識向運用的過渡,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靈活性。
二、從游戲教學入手,提升數學學習興趣度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度,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反復運用知識,減少因課堂反復運用知識的枯燥,提升學生靈活掌握數學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課堂教學中,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圖形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內容,巧妙地融入到游戲規則中,在調動學生游戲興趣的同時,提升他們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執行。第一,創設游戲規則:(1)要求學生的雙眼被蒙住。(2)學生摸黑袋子中的紙質圖形,并根據圖形的特點,猜出對應的圖形。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讓學生用語言說出判斷的依據。以此,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第二,開展游戲前演練。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兩兩一組,相互提問的方式,掌握各個圖形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融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適時地指引。第三,展示學生的游戲動態。參與游戲的同學是小陳。他摸到的圖形是三角形。他說道:“我摸到的圖形是三角形,因為我手中的圖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教師運用游戲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提升游戲教學的有效性。
三、從實踐教學切入,提高學生知識理解力
教師可以運用實踐的方式教學,讓學生在觀察、分析和聯想中,感受數學知識產生整個過程,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增強學生思維的科學性,提升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如下步驟開展教學。第一步,分發工具。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發橡皮泥、硬紙板、圓柱模具。第二步,創設問題,引導探究。教師可以對學生說:“你們可以看多媒體中將圓柱轉換成長方體的過程圖,并運用圓柱模具制作圓柱體,根據提示對圓柱體進行分割,探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第三,展示成果。在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小冉說:“通過實踐,我發現只有將圓柱分割的塊數越小,而拼湊出的立體圖形越接近長方體,而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據此判斷圓柱的體積公式為底面圓的面積和高的乘積!”教師運用實踐的教學,并以多媒體作為輔助,在為學生提供探究方向的同時,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產生中,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理解力。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班制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給與學生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消除學生的危難心理,適時地引導他們的思維,讓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易東華.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7(10)
[2]毛麗佳.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