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有貴
摘要:新課標的改革實行背景下,初中教學以相較傳統教學而言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與此同時對于課程教學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不斷的再創新提高教學質量。物理教學是和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大的聯系的自然學科,同時初中物理知識也是最基礎的,為高中物理做鋪墊,只有充分的了解理論知識,并切實的落實到實踐創新,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物理知識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不利于提升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也無法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不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教學模式必須得到發展和改變。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物理;創新教學
一、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的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傳統觀念沒有發生改變,不適應現在時代的發展。到現在為至還有很多教師,中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依然只注重物理知識的教育,而忽視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是進行理論教學講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應用較差。而且傳統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而且很難將學習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上,這樣的傳統教學效果質量非常的低。
初中物理教學缺少實踐教學運用,對于物理教學而言實踐性非常的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實踐認識度不夠重視,基本都是理論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其實物理教學是需要結合實踐的自然學科,需要通過實驗去實踐檢測,而且實踐是最好檢查學生對物理知識,概念,定律和公式的有效理解應用的重要方式,物理學習不僅僅是學會理論應對考試,更重要是靈活運用變通,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發現探索。而且通過實踐能夠更好的讓學生記憶物理概念,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初中物理教學方式方法過于單一,缺少變化,一直都是教師都講解課本內容為主,學生記錄生搬硬套的應用,這樣的教學典型的枯燥乏味缺失生動。當然有時教師也會讓學生做一些實驗來教學,但是學生對整體的理論知識內容都把握梳理好,基礎不牢固,實驗教學的效果也不好,導致學生不能有效的進行實驗。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傳統教學很多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學生學習運用,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
實行新課改的要求,使新的初中物理教學滿足現在的教學要求,實現要做的是改革創新教學觀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快的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將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革新,不但注意物理理論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注重加強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與此同時,教師要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淡化傳統教學教師作為教學主導的觀念,應該突出學生中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師從旁輔助引導教學,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能夠充分的發揮,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實際教學中,自主的探索學習。在這樣的學習觀念下能夠使課堂教學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滿足教學的要求。教師一定要創新物理教學理念。
在新課改的創新教育方面,物理的創新實踐教學也是非常的重要,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一定要對實踐教學足夠的重視,適當的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者結合起來,為此對學生實踐能力更好的培養提高。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的方法模式。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實際教學中來,提高學生掌握的實踐技能水平,進而提升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
三、在新課改下進行有效的提問教學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課堂提問這方式,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問題,而且提問要有層次,循序漸進,一點點的去引導學生去啟發學生。每一個學生能力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參差不齊,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去進行提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發展進度,進一步的為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做準備,這就是教師需要做的。因材施教,給與最合適的教學,最大化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進入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預估學生遇到的困難,拋出相應地問題去掌握學生情況,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進入學習。同時可以進行分組討論問題,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問題的解決,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結語
言歸正傳,新課改的推行過程就是不斷的優化創新教學模式和相關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創建符合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傳統教學無法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要和實際的要求,所以根據新課改的中心指導,創新物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清楚的了解現階段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現象,針對性的對這些問題進行處理,實行創新教學,使教學更好的契合新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文玉杰.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31.
[2]余飛. 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A]. .教師教育論壇(第三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2.
[3]張敏.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