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輝
摘要:史料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史料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在高三復習課“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中,教師可通過聚焦復習主題整合多種史料、充分運用史料指導信息處理、依托史料信息提升學科素養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史料信息處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史料信息;處理能力;核心素養;高三復習
在歷史學科學習中,史料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史料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資源。本文以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為例,談如何通過史料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本課涉及蘇俄建立初期經濟政策的變化,課程內容的理論性較強。教師在歷史復習課中,可以先確定復習的主題,然后在鮮明主題的引領下,將復習中的知識刪繁就簡,整合教學資源,突出歷史主干知識,強化歷史思想內涵。
(一)確定主題
主題式復習有助于增強復習的針對性,提高復習的效率。復習的主題不能隨意設定,需要教師在認真解析課程標準、歷史教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之后才能確定。
本課的課標要求是“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引領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向,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依據。從學生的情況來看,對于社會主義,學生更多是從政治角度來理解。學生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如何成為現代化道路的新模式等內容知之甚少。在俄國這樣經濟落后的國家,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為什么在戰時政策中體現了共產主義的因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幫助蘇俄捍衛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卻為何引發人民的反對?為什么新經濟政策被棄之不用?這些讓學生困惑的問題在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沒有明確解釋,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問題又是課程標準隱含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高三復習時幫助學生將這些重要的問題厘清。
基于以上考慮,教師將本課復習課的主題確定為“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突顯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思考與實踐,環節層層遞進,邏輯關系清晰。
(二)整合史料
圍繞“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這一主題,教師選取了針對性、多樣性的史料,選取的史料有文獻、地圖、檔案等。多種史料的呈現,力圖讓學生通過處理不同類型的史料信息,全面認識其反映的歷史史實,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
為了凸顯復習的主題,本課的導入部分教師選取了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設想的史料(材料一、材料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
材料一:消滅私有制,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
材料二:他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取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通過分析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構想的史料,學生對社會主義有了深刻的認知。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的構想對列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消滅私有制,實行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學生懂得了正是懷著對社會主義的美好憧憬,在列寧的領導下,蘇俄開啟了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
高三歷史復習,任務繁重,時間緊迫,這就需要教師在有限的復習時間中充分運用典型的史料,給予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指導。
(一)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可以把時間和空間有效結合,為學生呈現直觀的歷史信息,在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有助于學生時空素養的形成。在本課中,教師選取了《蘇維埃政權的鞏固》這一地圖,以便讓學生理解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所面臨的危機。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標題,掌握歷史地圖所表達的主題。然后,教師提示學生熟悉圖例,了解圖例的符號和文字所代表的具體含義。最后,師生共同識圖,結合地理位置、時間等要素從地圖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學生通過觀察地圖,能夠說明并指出地圖中紅色區域為1928年8月蘇維埃控制的地區,并通過與地圖中反革命勢力占領的綠色區域對比得出蘇維埃政權已經喪失四分之三的領土、與外國的通道被切斷等歷史信息。通過地圖,學生可以直觀地感知蘇維埃政權面臨生死攸關的險境,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原因。
(二)文字史料
在復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在戰時政策中體現了共產主義的因素,教師展示了有關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原始的、有代表性的文字史料(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指導學生如何從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和特點。
材料三:第一條為滿足國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糧食和谷物、飼料,攤派給各產糧省向居民征收。
——《關于在各產糧省份征集余糧和飼料交國
家支配法令》(1919年1月)
材料四:實現各基本工業部門的大企業和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所有私營鐵路及公用事業都收歸國有。
——人民委員會關于大工業國有化的法令》
(1918年6月)
材料五:一切食品、個人消費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組織供應,禁止私人自由貿易。
——關于組織一切產品、個人消費品及日用
品的居民供應》(1918年11月)
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分析上述史料的出處、時間,并圈出史料中的關鍵詞語,讓學生讀通、讀懂史料。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從農業、工業、分配方式等方面歸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和特點。最后,學生通過分析史料,概括和歸納自己提取的信息,從而增強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認識。學生了解到,在國家處于危機之中,蘇俄從實際出發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依靠國家的軍事和行政手段來管理經濟,全面控制經濟,以贏得戰爭的勝利,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學生通過具體的史料和真實的歷史情境,深刻理解非常時期非常措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并在一定方法的指導下,學會對多種史料信息進行處理,能夠“論叢史出”,提升了研究史料的能力。
歷史學科根據學科特質,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凝練出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地指出了高中歷史的教學方向。
(一)素養立意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歷史教師不能單純地沉浸于學科教學上,而要高瞻遠矚,從提升人的素養角度進行歷史教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是僅靠教師講出來的,而是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而獲得的。教師要通過點滴的指導,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三復習中,學生無法在一節課中完成五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習得,但教師在授課之前要明確學生的素養目標,樹立為學生的素養而教的理念。
基于復習主題與復習目標,“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一課的素養立意應集中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這一素養上。“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素養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生通過對史料信息的處理,揭示歷史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進而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
(二)素養落實
本課在復習“戰時因共產主義政策沒有及時停止而導致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內容時,教師可出示下列史料(材料六、材料七),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列寧說“我們犯了錯誤?”錯誤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1920年蘇俄紡織業由于缺乏棉花,幾乎全面停工;生鐵冶煉量11.6萬噸,比1860年減少二分之一;全國鐵路干線只有58%的機車在運營,大都陷于癱瘓。
——《蘇聯社會經濟史》
材料七: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的國家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列寧全集》
依托有說服力的史料,可以為學生充分展示1920年蘇俄經濟瀕臨崩潰的局面,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探究意識。通過史料,學生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適用于戰時的應急措施,而將其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則是一次失敗的探索。在戰時共產主義主義政策下,社會主義的夢想受挫,蘇維埃俄國經濟全面倒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沒有及時停止所引發的危機,促使列寧進行深刻的反思并主動承認自己犯了錯誤。
對有效歷史信息的處理使得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一課,通過史料學生理解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變到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懂得了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從國情出發,生產關系的調整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同時,學生感悟到列寧在內憂外患、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能夠發自內心地敬佩列寧心系人民、實事求是的優秀品質。最終,學生能夠公正客觀地理解歷史,掌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歷史解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