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屏
摘 要: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強調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在高中階段開展基于能力導向的歷史教學活動,需要厘清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定義、結構及特征,亦可通過“明確學習主體,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創設學習情境,涵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開展綜合性教學活動,構建能力培養體系”三層漸進的路徑,促使學生核心素養及學科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學科能力;歷史思維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培育和提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關鍵在于開展能力導向的歷史教學活動。何謂中學歷史學科能力?學者葉小兵把它界定為“學生適應并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并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據此,筆者認為中學歷史學科能力是歷史學習者在完成中學歷史學習過程中所建構的具有歷史特性的個性心理品質;而基于能力導向的歷史教學活動,是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的教學場景中,一線教師又該如何實踐能力導向的教學活動?筆者依據新課標理念并結合自身教學實例,嘗試探討基于能力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的實現路徑。
一、明確學習主體,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學習是學生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一切能考慮到從前沒有被認識到的事物的思維,都是有創造性的。只要他思考的是他從來沒有思考過的東西,那么這就是創新。”從本質而言,教育是人的對自身價值體系完善建構的實踐活動,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必須尊重主體,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并根據其知識經驗、認知水平、情感態度,尋找與教學內容的最佳結合點,有的放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正如皮亞杰所說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只有對所學對象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樂此不疲的境地,學習者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思索、探究、創新,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創造性地解讀歷史,釋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有趣,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講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時,筆者運用了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媒體形式,相繼演示了“東歐劇變的雪崩之勢、克里姆林宮國旗的升降以及1991年戈爾巴喬夫的演說”,讓學生在強烈色彩與豐富畫面的刺激下,在立體的視聽感受和動態的信息展示中縱觀這段歷史,進而討論回答問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方式及影響;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又使中國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顯然,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動力與創新欲望,創新思維能力方能得以形成。
二、創設學習情境,涵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對于一門學科來說,沒有什么比思維方式這個問題更重要了。”筆者認為,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涵養需要創設教學活動情境,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思維。“問題是激活歷史知識的法門,歷史學習應該要學會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要打破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認識,將問題情境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問題情境將學習者引入對學習內容的思考之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學習研究,把握其核心要義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營造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創設有中心、有梯度、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鏈”,以增強教學吸引力,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處發展。例如講《向“距離”挑戰》內容時,可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什么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與工業革命有何區別?為什么會發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它有什么新特點?為什么說現代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科技進步就像一把“雙刃劍”,談談我國應如何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戰。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橫發展,達到源于教材知識,又超越教材認識的目的。
2創設爭鳴情境,深化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問題的辯證式探討對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幫助,有助于改變社會上飽受爭議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形成“立體式”“交互式”的教學格局。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應留給學習者足夠的思維空間。如何指導學生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筆者曾組織了一堂主題為“康熙皇帝的功過是非”的辯論課。由于課堂氣氛自由開放,生生、師生之間思維的相互啟發,歷史信息的頻繁交流,從而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互相進行“頭腦風暴”,思維被不斷的激活。多數學生從國家統一、民族關系、經濟發展等角度肯定了康熙的功績,認為他是一代明君,“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輝煌。但有些學生認為康熙皇帝與同時代的法王路易十四、沙皇彼得一世相比,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依然重農抑商、閉關自守,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抑制民主思想的萌芽,為近代中國的落伍受辱埋下了種子;甚至有的學生從學科聯系的角度,很有見地認為康熙缺乏環保意識,在位期間出現的農耕經濟繁榮是以過度開墾、圍湖造田為手段的,其結果造成了森林大面積消失,物種減少乃至滅絕,水土流失加重,為后代君王樹立了不好的榜樣。通過辯論,學生不僅深化了歷史思維,而且初步掌握了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思維方法。
(3)創設聯想情境,拓展思維。聯想是指由于特定的人、事或現象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事或現象,進而受到新的啟迪,產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結論的思維過程。啟發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內容的聯想因素,找準切入點。例如講授洋務運動時,筆者要求學生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對比,進而拓展聯想同一時期的世界大事(德意統一、美國內戰、俄國1861年改革等)。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是強國之路的前提,走資本主義道路是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在亞洲范圍內,只有日本敢于開天下之先河,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而成為亞洲強國。而中國由于沒有進行政體的改革,加上政治、經濟、階級狀況與日本的差異,沒有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繼續落伍于世界。這樣的聯想,既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又透過現象揭示了本質和根源,也有助于挖掘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加深學生對當前中國體制改革與提高綜合國力的理解和認識。
三、開展綜合性教學活動,構建能力培養體系
當今互聯網時代,歷史知識本身呈現出碎片化。從課堂到校園,從校園到整個社會,都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場所。高中歷史教學應實施課內打基礎和課外謀發展的方針,積極開展綜合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開放的課余教學活動中架起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的橋梁,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進而構建一個囊括課內課余的能力培養體系。
1舉辦“歷史上的今天”新聞發布會。活動前布置學生收集整合歷史資料,進行要點式編寫;活動中請小組發言人分別走上講臺,向全班同學簡要介紹歷史上的今天所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并接受同學的現場提問;活動完畢教師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這種模仿新聞發言人的學習方式,加強了歷史的縱橫聯系,有助于提高歷史思維的敏捷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倡導體驗式學習活動。設置場景,引導學生“介入歷史”,進行角色扮演。例如為更好把握70年來“撲朔迷離”“風雨兼程”的中美關系,促進學生對中美外交的反思,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以打破常規,鼓勵學生模擬扮演不同時期的中美高層領導人,對不同階段的中美雙邊關系分別進行暢談。若要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工準備材料、圖片,錘煉“領導人”的語言,選擇背景音樂,制作演示文稿。通過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活動,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提高了對未來中美關系的判斷力和預見力。
(3)精心設計實踐活動課。例如在學習《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感受“什么是現代管理理念?現代化企業如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科技與生產如何相結合才能推動經濟創新?”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分別走訪當地企業,進行口述訪談。要求學生認真聽取講解,請教工人師傅或企業管理員,根據參觀感悟和收集查閱的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如此設計,學生不但理解并深化了書本知識,也促進了家國情懷素養的養成。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應在全面了解學生智能水平及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把教育理論與歷史教學實踐相結合,把傳授歷史知識與啟迪創新思維相結合,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把常規訓練與智能訓練相結合,構建基于能力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頁.
[2]葉小兵.關于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J],歷史研究,1996(03).
[3]張漢林.提問之道:歷史思維養成路徑的探討[J].教育學報,2018(03).
[4]皮亞杰(JeanPiaget)、傅統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52頁.
5)杰羅姆·布魯納,姚梅林,郭安譯.教學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第32頁.
6)張漢林.提問之道:歷史思維養成路徑的探討[J].教育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