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鈞
摘 要: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也推動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教育理念更是要求教育者們要重視并且加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將結合初中地理教學,深入探討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并進行一定的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引言:
在初中地理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十分重要的,其不僅關系到學生學習時的學習程度,更與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緊密聯系著,因此,每個教育者都應該把學生的核心素養重視起來并大力培養。
一、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一)準確運用教材書籍,調整教師教學策略
培養初中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教育大事。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地理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基礎簡單的理論,而是要準確運用每個學生都擁有的地理教材,在深入學習教材的基礎上再對學生做更加深刻的知識講解和拓展,讓每個學生都打好自己的建樓地基,隨后再在基礎上建設蘊含核心素養的高樓。例如: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地球和地球儀》這一節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地理書籍,并且整理書中含有的基礎知識,以樹狀圖的形式逐步總結記憶,在學生的初步了解后,教師再對這些基礎知識作詳細的講解,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為什么要這樣規定和劃分,比如低中高緯的劃分、五帶的劃分、經緯線的運用等等。教師還可以通過具體形象的地球儀,給學生演示一個縮小版的地球,并且讓學生對地球儀進行更加深入的觀察和了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程度,更可以讓學生所學習的新知識得到真正的鞏固和運用。教材是每個學生學習的核心,一些教材課后習題和拓展也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把教材作為中心,給學生介紹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地理課外書籍,讓學生了解到地球板塊的運動、大陸是如何形成的等等,這些知識的蓄積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科素養,也逐步影響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準確的教材運用和教師的教學策略是不容忽視的兩點。
(二)汲取新型教育理念,重視培養核心素養
在初中地理教師逐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更要與時俱進,時刻關注新教育理念和最新的教育動態,從而汲取新型教育理念的精華,以此來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并且教師要相當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放在第一位,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不應該局限于現在學生的個人表現或個人成績,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能夠終身發展的的一些必須具備的品格和個人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穿插一些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考方式,讓他們不要局限于自身、固步不前,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或者地理問題,比如GPS定位需要幾顆衛星才可以定位?觀測靜態物體需要幾顆衛星?觀測動態物體又需要幾顆衛星?如何簡單識別月相并且用月相來判別方向?教師可以先簡單的地理知識入手,引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的熱情,然后再由易入難,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成熟化。在這樣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鍛煉到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思考深度,從而讓學生逐步完善自身,并且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當然,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和足夠的知識儲備去引導學生,并且教師個人的優秀的教學理念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合理開展課堂活動,轉變教學課堂主體
新教育教學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則主要為學生進行知識引導和疑難解答,這種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固有的思想觀念,靈活轉換教學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課堂教學,教師也可以合理地開展一些有趣的地理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和學習地理,在活動中充實自我,在活動中與老師進行更多的交流,建立起穩固和諧的師生關系。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一個著重探討自然地理現象的地理課堂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先了解大部分學生對自然地理現象的哪方面比較感興趣,然后在活動中進行板塊式探討。比如: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和海嘯?為什么在在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等地區形成了荒漠環境?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然后由各個小組對每個地理現象問題作出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回答比較正確完整的小組則獲得一個板塊的勝利,最后獲得勝利最多的前三個小組則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并且可以獲得相應的小獎狀和獎品。教師可以在活動的最后為學生作一個簡單的總結,針對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地理知識可以讓學生們重點記錄起來。在一次又一次的課堂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新鮮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更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認識,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注重培養思維方式,從根本上立德樹人
在初中地理課程改革中,既然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那么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從學生思維的根本上教育學生、立德樹人。從長遠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思維是其學習生活的根本,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教師要側重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如果只是單純地、枯燥地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無疑會讓大部分學生感到厭倦。這時候教師應該試著去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思考這種差異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差異。在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這一章節的內容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也讓學生真正了解到世界不同地區的不同之處。由書本來增加學生的見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思維深度,從而逐步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成熟地去思考問題,最終形成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習成績并不能反映一個學生是否真正擁有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是立德樹人,只有學生的思維方式越加深刻成熟,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加長遠穩定。
結束語:
一個人的核心素養是其以后長久并且持續成長發展的關鍵,新教育課程改革中也提到有關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和培養,更是明確指出了核心素養內涵。因此,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常晟.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課程改革實踐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3).
[2]韋志榕.與老師們談談地理核心素養[J].地理教育,2016(4).
[3]杜若明.談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3).
[4]吳鵬.培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以“人口與人種”的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