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春銀
摘要: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家庭教育,有效合作,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近年來,雖然有些家長和學校逐步認識到家校共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實際溝通中仍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以環縣第五中學為例,調查分析該校家校溝通共建的現狀,針對具體問題,結合實際,探究改善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聯系;溝通策略
一、家校溝通共建的內涵
家校溝通共建是指,家庭與學校通過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實現合力育人,使學生接受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系統一致又各具特色,并能相輔相成的教育,以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
二、家校溝通共建的意義
(一)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學校教育以其培養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系統規范,教學方法先進科學而具備教育的優越性。不過,學校是專門的區域內的教學機構,未必能對學生全面干涉,例如學生不在校時,學校就不易對其進行教育。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接受社會和生活的鍛煉,如上教育內容,學校不可能獨立完成。
(二)凸顯家庭教育的優點
家庭是人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初任老師。父母是最全面、最透徹地了解孩子發展情況的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有的放矢。且教育既有主動施教型的,也有潛移默化的感染型的,因為父母的言行最能感染和影響孩子。因此,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父母高尚的人格是對孩子潛移默化施教的最好教育模式。
(三)家校溝通可以合力育人
因為家庭的情況不同,家長的職業不同,家庭文化層次的差異,家庭教育就明顯存在個性化,而學校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強調同一性。因此,家校之間進行有效溝通,那么,學校和家庭這一組本來對立的教育體制就可以相互聯系,走向同一,實現合力育人有效機制。
三、環縣五中家校聯系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一)研究對象
我以甘肅省環縣第五中學150名家長和135名教師作為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
(二)研究工具
我自編《環縣第五中學家校聯系現狀問卷調查表》,分別就家庭教育現狀、學校教育現狀和家校聯系現狀展開調查,較為客觀地調查家校聯系教育現狀。
(三)測驗過程
共發放問卷285份,收回280份,回收率98.8%;剔除廢卷和無效問卷后,利用問卷星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
四、環縣五中家校聯系現狀分析
調查發現,70%以上的家長缺乏積極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不知道或者不理解自己也有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他們基本認為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家長就不要再“瞎參與”;68%的教師認為學校教育就是學校教師的事,不愿意讓家長進校給自己“添麻煩”,學校領導更不愿家長介入學校事務。調查發現,家庭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家庭教育方法不夠科學,家庭教育觀念中應試教育意識很強,家長缺乏教育的榜樣意識。高達64.7%的家長承認自己教育孩子刻苦學習,但自己并沒有陪伴孩子學習,親子關系程度很淺。
五、家校共建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改變觀念,正確認識家校溝通共建的優勢
我走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家長和教師認為家校聯系無非就是學校和家長通個電話,學校定期組織開個家長會,順便觀摩一下自己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況,最深層次的家校聯系是家長進校觀看或者參與自己孩子的學校活動,和班主任教師探討下孩子身上的問題。
當然,更多的家長和教師都在有意或無意地逃避家校之間的溝通,不愿“多生事”。其實家長和學校教師共同的問題在于對家校溝通共建的認識不足,家庭也罷,學校也好,都要承認自身教育的不足,只有相互溝通,才能彰顯合力育人的優勢,促進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二)積極溝通,共建學校、家庭平等合作關系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都把學校當成育人的唯一環境。而家庭環境只是孩子的經濟來源地和生活保障者,常常忽略了對孩子應賦予的教育責任。因此,家庭教育處在被動地位,家庭教育的主動性沒有得以發揮。說實話,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實實在在的生活實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屬于同等重要的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平等的,家長不需要自卑,學校教師不需要專斷,唯有相互協作,相互溝通,才能共建和諧育人環境,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三)激發熱情,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環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土地貧瘠,生產生活落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高,很多家庭教育意識不強,現狀不容樂觀。但無論如何,家長這個孩子成長的必要引導者的地位不可忽視。正因為如此,學校和教師作為當地文化的引領者,更有責任激發家長參與教育的熱情,開展各種宣傳活動,調動家長關愛孩子、關心教育的自覺意識,不斷促進家長文化素質的提升。我呼吁教育行政部門更多一份教育投入,可以多創辦一些家長學校,宣傳家庭教育思想,滲透家庭教育方法,不斷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同時也建議我們的學校放低姿態,與家長平等交流,積極向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的經驗,家校合作,共同提高教育質量。
六、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認識到家校合作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雙方都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因此應當加強交流溝通,共同努力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培養工作。傳統的教育教學影響比較深遠,家校合作的開展受到了阻礙。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應當積極轉變教師和家長的觀念,認識到當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進行積極的合作,相互彌補,相互促進。構建一個和諧的育人環境,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才有助于各項教育策略的推進,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楊曉,李松濤.基于共生理念的家校合作改革構想[J].教育科學,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