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

【摘? 要】本文嘗試性地探索了小學英語高年級核心素養的內容,聚焦核心素養中最為關鍵的“育人價值”和“思維發展”兩方面,在探尋“巧”“真”“活”的英語課堂中拓寬視野,發展思維。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靈動
自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以來,對其深入熱化的研究便開始蔓延開來。我翻閱了很多相關文獻,發現對于小學英語核心素養的內涵并沒有準確官方的界定,但從眾說紛紜的背后提煉到了兩個關鍵詞:育人和思維發展。
育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更多強調了學生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同時,核心素養還強調人的思維發展。在2015年中國外語教育高層論壇上,吳一安教授也強調了語言和思維有“血脈般”的聯系,語言和思維、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層次思維的介質。我認為,小學英語高年級的核心素養少不了課程標準中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態度,思維品質的發展。這也是本文重點探索的地方。
一、巧——以故事動人心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學期開始,每冊書都是以一則童話故事開啟的。童話故事對于兒童價值觀的啟迪不言自明,它們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訴說著世世代代都會面臨的人生問題,富有意義和情感色彩,也使孩子們對現世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譯林版五下Unit1是童話故事“Cinderella”,學生們學得很開心,很輕松,因為故事的最后是happy ending,似乎大多數的童話故事都有著美好的結局,而他們需要知道的世界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不止有美好。如“The little match girl”:
T:You know,Cinderella meets the prince.She is very lucky.
But this girl is not. Do you know who she is?
S1:She is the little match girl.
T:Look at her.How is she?
S2:She is cold and hungry.
S3:She is sad.
T:Why is she so sad?
S4:Because she has no family.
T:Can you help her? What can you do?
S5:I can give her some food.
S6:She can come to my home.I can take care of her.
S7:I can give her some clothes. She will be warm.
T:That’s very nice of you. In our world,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like her,they don’t have enough food or clothes,we should do our best to help them.Then they will feel warm and safe.
伴隨著文字,圖片和師生對話,學生們感受小女孩困苦的處境,體會生活的悲傷與無奈,了解到其實在世界的角落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們,孩子們的同情心一下子被激發了出來。巧妙利用童話故事給課堂增色,同時也體現了育人的價值。
二、真——以文化拓視野
同樣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開始,幾乎每單元會加入Culture time版塊,從中學生會了解到鮮明的外國文化,有飲食、交通、節日、儀式等的介紹。但值得思考的是學生能否從簡單的一兩句介紹中切實感知文化呢?
例如,譯林版五下Unit3文化版塊是關于“廁所”在歐美國家的習慣用語,如下圖所示,簡單的兩句話讓學生知道了,在英國稱廁所為toilet,在美國稱之為restroom,但學生并不知道還有bathroom,washroom等一些更接地氣、更常用的表達,甚至還有學生經常用并不雅觀且已過時的WC。
為了使學生能切實了解西方文化,運用正確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把更真實的外國文化告訴學生,讓他們了解得更全面:
三、活——以語言促思維
除了育人價值,核心素養還追求思維能力的發展,語言對于思維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應通過靈活而巧妙的教學方式探尋思維的根蒂。
基于小學高年級的學情,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嘗試發展學生以下2種思維能力:比較與分析能力,信息記憶與轉換能力。
(一)比較與分析能力
在譯林版小學六年級下冊unit1“The lion and the mouse”語篇中,學生們會第一次接觸一般過去時的概念,隨之會發現文中出現了walked,woke,wanted等類似的單詞,通過觀察和比較,學生們能很快推測它們與walk,wake,want有著必然的聯系。借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出這些看似認識卻又沒學過的單詞,再借助相像單詞的含義來解讀語篇故事。學生發現能輕松讀懂整篇故事。
這時候教師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了,既然walked,walk是一樣的意思,為什么文中不用walk呢?隨著問題的推進,學生認識了一般過去時這個概念。為了讓學生認識和運用一般過去時,可以嘗試引導學生用現在進行時的口吻講述這個故事,并思考為什么用一般過去時更好呢?幾番思考,比較和分析,學生便能知道,在講述故事或是表達過去發生的事情要用一般過去時。
(二)信息記憶與轉換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可以將信息記憶能力和信息轉換能力聯系在一起。有多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該思維能力。還是參照語篇教學,教師可以出示表格,要求學生針對語篇內容進行分類,排列和分析,還可以針對時間順序較為明顯的語篇進行排序。
此外,還有一種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針對語篇內容進行書面或口頭復述,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語言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語篇教學中,應有意識地針對語篇特點,發展學生的信息記憶與轉換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2]程曉堂.英語學習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6).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