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華
摘 要:閱讀是人類一項基本能力和活動,是運用語言或文字獲取信息的過程。在當今時代,閱讀是人類生存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英語閱讀不僅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更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可以說,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英語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聽、說、寫。基于此,本文將從融入趣味因素、傳授閱讀方法與指導廣泛閱讀三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了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地位,明確了擴大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任務。由此可見培養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但是在現階段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仍有英語教師只注重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閱讀教學,致使很多初中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抑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所以,初中英語教師必須要不斷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落實核心素養的滲透,不斷探索科學、高效的方法,以達到閱讀教學的新思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融入趣味因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個體行為產生的源泉和動機,同時也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基本動力,所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尤為重要且十分迫切。初中英語教師首先應全面了解學生們的興趣和個性特征,隨后再以此為依據,將各種趣味元素融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包括引入各種趣味故事、幽默笑話、游戲活動等等,營造自由、寬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構建趣味化的英語閱讀課堂,充分激發和調動起學生對英語閱讀的濃厚興趣。
例如,在教授《Does he speak Chinese?》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筆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融入了一些相關的幽默的笑話與游戲活動,如,筆者以本節課程的主題開展了一次游戲活動,讓學生們與同桌之間進行對話,在對話中,學生們可以自由提問一些有趣的問題,然后讓同桌快速回答,當同桌回答不上來時,失敗的一方需要向對方唱一首歌或者講一個笑話。通過這些游戲活動,學生們的學習氛圍被調動了起來,隨后,筆者引出本節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進行閱讀。這樣一來,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筆者通過融入趣味因素,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傳授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技巧
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內容,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所以,初中英語教師不應該直接將知識“一股腦”的傳輸給學生,而是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閱讀方法。具體來說,英語教師細化閱讀步驟,教授學生朗讀、細讀、略讀、帶著問題閱讀等基本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學生能真正抓住文本的內容和重點,做到有的放矢,為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授《What can I do for you?》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們的閱讀技巧,在開展閱讀活動時,筆者會加強對學生們的閱讀指導,讓學生們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如,在閱讀本節課程中的閱讀材料前,筆者先指導學生們做好閱讀準備,然后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陌生的短語、語法等標記起來,閱讀結束后,查閱資料。與此同時,在學生們閱讀的過程中,筆者會觀察學生們閱讀時的詞匯發音,當學生們的發音不準確時,筆者會進行指導。這樣一來,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筆者通過傳授閱讀方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技巧。
三、指導廣泛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材和課本之中,還需要不斷增加和擴展學生課外獲得量,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初中英語教師便需要組織和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一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包括外文期刊、英語影片等等,讓學生進行廣泛地、自主地閱讀、觀看,從而逐漸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英語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課外閱讀分享活動,讓學生們分享、交流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材料或者心得體會,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拓展知識視野,最終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筆者每周都會組織開展一次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課外閱讀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在活動開始前,筆者會先了解學生們的喜好,然后根據學生們的喜好為學生們準備好閱讀資料。這樣一來,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筆者通過指導廣泛閱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教學又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所以閱讀教學思路的優化和創新尤為重要。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融入趣味因素、傳授閱讀方法與指導廣泛閱讀等策略,來不斷優化初中英語閱讀活動,從而真正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馬有平.論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83.
[2]靳麗麗.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J].英語教師,2019,19(0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