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應試教育問題被重視起來,素質教育的提出,順應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全國紛紛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各個科目的教學都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高中數學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高中數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換句話說,數學分數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高考總成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此,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將更多,如何順利過渡到新課改下的高中教學,提升高中教學水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數學教學
新課改要求下,高中數學教學將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只是單純的題海戰術,來取得考試中的高分,拒絕“高分低能”。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將創新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方式,通過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啟發,讓學生獨立思考,培養會學習的能力,才能符合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如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和弊端,實現創新性的高中數學教學,將變得非常重要,高中教師的推動作用必不可少。
一、高中數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全國各地經濟水平的差異,各地的教育水平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數學教學水平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學設備相對落后,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數學教學水平明顯落后于經濟較發達地區。高中數學是高考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部分地區的高中教學依然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以次來提升學校的升學率,使得高中數學教學并沒有從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新課改下的教學。盲目追求升學率,使學生不得不使用題海戰術,整日埋頭于題海中,導致學生沒有時間也無法全方位發展,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高中教師的引導也將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老師一味地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能力,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制約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面拓展,導致教學水平無法提高。
二、優化教育數學新思路的有效途徑
1.充分掌握和理解新課程標準理念
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舉一反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所以高中教師的數學教學,應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只追求分數,應注重以學生為本,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教學工具,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五2.5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就用生活中的情景教學:同學們,假如我是這個公司的老板,你們來我的公司應聘銷售員,我給你們的薪資待遇是,每天的銷售提成是1500元,但是我要從你們的銷售提成里扣除一定的成本,第一天扣除1分錢,第二天扣除2分錢,第三天扣除4分錢,第四天扣除8分錢,以此類推,直到扣除滿1個月。假如你們是這個銷售員,你們同意嗎?同學們在看到每天都能拿到銷售提成1500元,而扣除的成本卻非常少,覺得這個工作很劃算。可當他們仔細想過之后,覺得這個老板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白白給錢,這中間一定是有什么“貓膩”。那到底是劃算還是不劃算呢?同學們都想知道最終的答案,激起了他們想知道等比數列求和后的最終結果的興趣,聽講就更加認真了,教學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2.數學教學要循序漸進
高中數學由于其特殊的屬性和知識的連貫性,再加上和初中數學的難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對高中數學的教學要求更高。高中數學教學只有保持知識的連貫性,循序漸進地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成績評比,退而求其次,一味地追趕教學進度,不在乎學生是否能迅速地接受知識,單純地為了學而學,最終導致學生成績整體水平下降,數學教學水平降低。高中數學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只有循序漸進地教學,使學生學習了上一環節再進行下一環節,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高中教師也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3.1《直線的斜率》這一課時,教師借助直角三角尺等教學工具,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斜率的概念,并通過教師的講解,對于斜率有深刻的認識,并延伸到生活中哪些事物會有斜率,加強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記憶水平。
3.將教學方法落實到實際教學中
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心境以及對不同教學情景的接受程度。對于學生接受度較高的教學情境可以多次設計出現,接受度一般的教學情境可以減少出現的頻率。另外,高中數學的教學一定要循序漸進,做好課程內容的銜接,學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
總結:
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起來,改變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嚴格按照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實際教學,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獨立思考和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劍. 試論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效度[J]. 南北橋,2017,76(5):81-81.
[2] 陳錦森.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J]. 西部素質教育,2017,3(15):23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