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
摘 要:教材研究和課程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關系著教學改革的貫徹落實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在教材研究和課程建設過程中,對不同的教材和課程標準進行比較,能夠幫助教師理清教材中的知識脈絡,并且更好地明確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可有利于教師改進自身的教學設計方案,幫助學生更系統地掌握好知識。本文主要以中美高中數學教材和課程標準進行比較,推進數學教材研究和課程建設工作。
關鍵詞:高中數學;中美數學;數學教材;課程標準
實際上近些年來已經有一些教育學者對中美教育進行了對比研究,希望可以為國內的教育改革提供參考。數學教材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知識載體,而數學課程標準則是數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將中美高中數學教材與課程標準進行對比,這是教育學者對中美教育進行對比研究的重要項目。要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則需要對其進行充分的了解。
一、中美高中數學教材的對比
美國高中數學教材實際上是由各州和各學區來決定的,教師手上的教材涵括了教師用書、學生用書以及教學輔助材料。而教師用書的編寫很詳細和全面,教師只需要對課程安排進行整體規劃,并將豐富的教學資料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參考教師用書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而中國高中數學教材的教師用書屬于官方教學參考書,在原有數學教材基礎上拓展了各種數學內容,也涵括了數學內容的解讀、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的分析等等,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和解讀教材內容[1]。從數學教材的教師用書這一點來看,中美高中數學教師都選擇了教師用書來作為教學參考書,這一教學工具的使用旨在讓教師能夠有朝一日脫離教師用書,獨立進行高質量的數學教學。只是中國高中數學的教師用書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指導效果不夠明顯,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違背了用書的編寫初衷。尤其是當前教師用書有許多替代品,應試教育的功利性特征比較明顯。而美國的數學教材非常尊重作者與版權,在教材中注重介紹書籍的作者,旨在培養學生的版權意識,增強其珍惜書籍的意識。而這也是中國高中數學教材使用過程中應該予以借鑒的重要內容,要致力于克服教材使用方面的弊端,甚至避免走向極端化。
二、中美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對比
中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和美國數學教育原則標準的頒布時間大致都是在2000年,而前者的課程理念和后者的數學教育原則既有著相同點,又有著不同點。首先在數學公平方面,美國對學生都提出了高要求,但是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是均等且優良的,所有學生都會有必須的資源與支持;中國的數學公平即是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奠定適應未來發展的數學基礎和數學素養,這代表著一種必要的數學準備[2]。其次,在數學課程方面,美國的數學課程是教學活動的藍本,各年級的課程內容非常明確,且具有連貫性;中國的數學課程可以滿足個性選擇的需要,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選擇與發展的空間。最后,在數學教學方面,美國的有效教學就是要求數學教師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需要,并幫助學生獲取獲取知識與技能;中國的數學教學注重加強雙基教學,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數學應用意識。
中國的高中數學課程理念與美國數學教育原則都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做好未來學習與發展的數學準備,同樣強調學生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強調因材施教。但是中國的數學課程理念卻更加寬泛,而美國的教育原則比較具體,能夠和實際教學進行緊密的聯系。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時俱進地優化雙基教學。
三、中美高中數學課程內容的對比
兩個國家的高中數學課程內容都具有一定的廣泛性,涵括了不少的數學分支[3]。在此,筆者僅以函數這部分的課程內容為例,探討兩個國家高中數學課程內容的對比。一方面,在函數的廣度方面,美國高中數學的函數課程內容涵括了七十二個知識點,而中國高中數學的函數課程內容則達到79個,都反映了函數的重要地位。而且從課程內容量來看,中國的函數知識廣度方面更大,比如高中數學函數中的冪函數這部分知識點僅僅存在于中國的高中數學函數知識體系中。另一方面,在函數的深度方面,中國高中數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函數知識點更多,要求也更多,但是在函數知識運用這一方面,美國高中數學提出的要求更高。也就是美國的高中生既要掌握知識點,又要靈活運用知識點,并非限于理解的層面。針對這一點,中國的高中數學課程內容的改革可以予以借鑒,優化我國的高中數學教學形式,始終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進中國高中數學教育的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美高中數學教材和課程標準及課程內容之間既存在相同點,又存在不同點。但是從總體來看,我國的高中數學教學有待進一步改革與優化,可合理地借鑒美國高中數學教學的優勢之處,推動國內高中數學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震.中美兩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對比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4(10):93-94.
[2]張昕昕.中美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韓蕾.中美高中數學課程對比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