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如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變革創新,學科的教學模式已經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更多地以鍛煉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為導向,來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化學作為一門以科學實驗為依托的學科,學生知識的構建更是要摒棄傳統死記硬背的方式,將教學回歸本真,通過實驗中感官的體驗加強知識點的掌握,并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文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在實驗活動中如何能更有效地提升化學教學質量提出了幾點建設性的意見,以期能進一步促成化學教學模式的革新。
關鍵詞:化學實驗;初中教學;有效性
2016版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實現化學課程目標的基本保證。”由此可見,化學課程標準正在積極引導老師在化學教學中應最大程度地融入實驗活動,鼓勵學生以“做科學”的探究精神學習化學課程。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科學實驗的導入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化學知識,更是要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觸發靈感,通過眼看、耳聽、鼻聞的感官方式體驗科學的探索過程,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在化學教學中融入實驗活動的重要性
(一)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最大限度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1],在紛繁蕪雜的變化表象之下蘊含了諸多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如元素周期表、化學方程式等,如果沒有很好的理解透,沒有深刻的記憶,就會讓一部分學生對化學學習缺少激情,陷入成績越差越不想學的惡性循環。此時在化學教學中充分導入實驗活動就勢在必行了。實驗活動能提供最生動形象的化學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功使他們從單板枯燥的說教中脫離出來,而同時所有抽象的方程式、概念原理也都能通過實驗的結果得到驗證,自然而然學生就會對知識點有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同時再加之老師科學的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辨別和分析能力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真正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促使化學學習模式由被動接受型向主動探究型轉變
缺乏實驗活動的化學教學就好比一潭死水,課程內容通過一成不變的理論講解硬塞進學生腦袋里,也不管是否能接受,這樣以被動接受型主導的化學教學效率太過低下。而主動探究型的學習模式則是通過結合了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特點及所學課程內容的需要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將學習視角轉向日常生活,用實驗觀察到的各種化學變化來解釋周圍生活的自然現象,這無疑就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意愿,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反之,當看到周遭事物的一些自然反應,學生也會提出疑問,只要鼓勵其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如何通過實驗重現現象,如何根據現象再反推出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這又是一個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這種主動探究的實驗更多地是倡導以學生思考為主體,老師引導為輔的理念,真正地促使學生開展積極的自主學習,切實有效地提高了授課效益。
(三)提高學生觀察、思維水平,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化學實驗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對參加反應的物質形態、顏色和氣味的變化過程甚至是反應中新物質的生成過程有細致的觀察,仔細的觀察才能得到深刻的感性認識,從而保證實驗的成功。隨著化學實驗次數的增多,學生就會熟練掌握實驗的觀察方法和觀察步驟,這也是一項能使學生終身自主學習的基本技能。當觀察完成后,老師又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這種推導的過程又大大地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
二、如何通過實驗引入有效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
(一)革新“邊講邊實驗”教學法,擴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邊講邊實驗”教學法其實在我國化學教育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方法能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獲取理性知識,增強教學的感官體驗。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邊講邊實驗”的教學法有了新的革新:多媒體實驗演示技術。特別是一些技術要求高,實現難度大且存在一定危險的實驗,或是化學反應變化不明顯的實驗,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實驗過程的動態模擬,或是運用電腦慢放、定格或重播等方法進行實驗再現,最終來提高化學教學的課堂效率。
(二)在課堂引入微型化實驗,實現人人參與,人人探究
微型化化學實驗就是用最少的化學反應物通過最簡單便攜的實驗器具得到化學結果,驗證化學理論[2]。這種方式提供了人人都有參與實驗操作的機會并能有效地減少廢棄化學物產生的環境污染。而微型化實驗會更多地運用于化學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例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這一章時可以引入微型化實驗,這個實驗僅需要用到測定溶液、PH試紙、玻璃棒及少量的水,實驗操作過程也簡單安全。學生只需要用玻璃棒蘸取測試溶液在PH試紙上,再與標準色卡比對顏色就能得到測定液的PH值。之后再通過酸加水、堿加水,酸溶液中加堿和堿溶液中加酸的實驗過程,去理解酸堿強弱轉變的方法,這樣就能使化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于其他一些過程更為復雜,需要借助化學工具的實驗就需要引入簡易快捷的微型化實驗裝置,它同樣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三)設計來源于生活的化學實驗,實現學有所用
化學是生活的重要組成要素,會涉及到人們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將生活中呈現的常識現象引入課堂,通過化學實驗進行再現并分析其原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樂趣[3]。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平時愛喝的碳酸飲料就是二氧化碳與水發生反應產生碳酸制成的,化學反應式CO2+H2O==H2CO3,而喝碳酸飲料時產生的氣實質是不穩定的H2CO3受環境影響,釋放CO2的過程,化學反應式H2CO3==H2O+CO2.由此可見,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蘊含著化學知識,讓實驗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認知生活,認知化學學習。
結束語
真理來源于實踐,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驗型的化學教學倡導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這種將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實驗操作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在知識獲取和應用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索的學習能力,真正發揮化學教學的最大益處。
參考文獻
[1]黃浣清.在實驗中探究 在體驗中學習——探索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6):24+38.
[2]楊成品.提高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5(07):160-161.
[3]呂春鳳.探討初中化學實驗課有效性教學[J].學周刊,2014(03):49.
(作者單位:漳州立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