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梅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結合,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益的重要嘗試,并已經得到了很多成功的驗證。事實證明,兩者的結合可以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實現數學能力的遷移,可以更好地成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催化劑。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應用意識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已經不完全是數學知識的教學,也不只是面向解題需要的教學。將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放在綜合實踐的視角下,可以發現兩者有良好的契合度。也就是說,如果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建構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生成數學學習能力,而且能夠將這種能力遷移到活動領域。這種能力的遷移本身就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因此,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有現實意義的。那么,如何實現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呢?對此,筆者進行了以下思考。
一、綜合實踐活動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數學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把握這部分內容,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轉向主動、枯燥轉向趣味、單一轉向豐富,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機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得到優化,而且這幾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筆者給學生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有:估計你早上上學所用的時間?估計一桶薯片大概的重量有多少?估計教室的黑板有多長?……
當然,既然是綜合實踐活動,我們需要關心的還是活動過程本身。通過教學觀察發現,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會把問題中的信息與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方法的運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因為如果不是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可能就會在一些數學習題中進行,而如果設計成了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所體驗的環境就不一樣了。學生會在上學的路上有意識地去感受時間,而不是用手表計量,然后估計自己上學所用的時間;學生會回憶自己吃薯片的情形,估計一個薯片的厚度與整個薯片筒的長度;他們會將黑板的長度與自己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進行比較;……在這樣的過程中,估計不是任意猜測,而是生活經驗的調用與比較方法的運用。方法的運用意味著學習方式的改變,由此數學知識也就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這樣所建構的數學知識更加牢固,運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二、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數學能力遷移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能力能夠被有效遷移,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在當前核心素養成為引導教學發展新理念的時候,教師也應該注意到能力的遷移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那么,在小學數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中,能否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有效遷移呢?答案是肯定的,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有效載體,教師應該結合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鼓勵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用眼觀察、用口交流、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把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基礎、數學能力進行融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與實踐能力。
我們會發現,當把小學數學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就不只是用自己的思維去加工抽象的數與形,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接受視覺和聽覺信息,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雙手去實踐。當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時,實際上也就實現了杜威所強調的“從做中學”。這種綜合能力的運用,意味著學生可以面對更為復雜的數學情境,甚至是非數學情境,這對于數學能力的遷移是大有裨益的。
同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筆者在加法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如果你們全家去飯店吃飯,為了保證吃飯的錢不超過300元,你會怎樣點菜?這是一個實際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但是由于這個問題常常不在學生的視野之內,因此他們雖然體驗過,卻沒有思考過。有了綜合實踐活動這個過程,學生就可以將自己體驗的過程納入自己的思考范圍,這樣生活體驗與數學學習就聯系在一起了。而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加法內容,在這個綜合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學生可以體驗到生活要素;另一方面,學生又可以運用數學中的加法知識,這實際上就是在數學課堂上形成的能力向課外遷移。通過這樣的遷移,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同時也可以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此可以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埋下一顆優異的種子。
三、用綜合實踐活動驅動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無論是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還是在核心素養的培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都要追求有效性。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發現其就是驅動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
這是因為綜合實踐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而且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更容易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效的。同時,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廣泛、時間充裕,相對而言沒有嚴格的量化評價,因此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輕松。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在長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機融入,可以成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