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偉
摘要:音樂作為人們傳遞情感和表達內心情緒的一種方式,即使受到年齡、地域、語言等不同因素的限制,但是人們在音樂旋律中感受到的美的情感是一致的。由此可見,音樂學科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是其他學科代替不了的。在培養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也尤為重要。在音樂教學中,一切音樂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對音樂的審美為前提,從審美的角度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音樂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審美想象能力,成為了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的目標。文章對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行思考,希望能為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素養;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性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以其特有的美的韻律和音響,作用于人的心靈和感知,使人們受到自然美、藝術美的熏陶,喚起人的感官美,從而啟迪人的智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一切美的教學手段,展示音樂特有的藝術美,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素養。
初中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它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深入進行教育創新和課程改革的今天,初中音樂教學還擔負著培養學生美育的任務。因此,初中音樂教學作為學生音樂學習中的一個關鍵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在聆聽、欣賞的同時,知道在聽什么,需要怎么聽,能夠聽出什么,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是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
二、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具體策略
正是因為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教師應該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使學生在對音樂的感性認知、情感體驗和美感體會上都有所提升與發展。以下是筆者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幾點體會。
1.巧用作品賞析,激發學生的音樂審美興趣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音樂審美的興趣,教師就應該注重選擇學生感興趣且具有欣賞價值的歌曲或樂曲開展教學活動,這是激發學生審美渴望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審美能力,能夠發現一些適合作為教學素材的作品,善于挖掘音樂作品中的美育資源和美育價值。另外,在選擇音樂作品作為教學素材時,教師可以按照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欣賞能力設置不同難度的賞析作品。因為審美能力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的,需要教師的長期引導,更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長期積累。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融入到對音樂的理解和審美上,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審美的渴望。例如,在教學“國樂飄香”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彩云追月》這首歌曲時,在講授這首作品之前,筆者先讓學生聆聽、欣賞中國民族管弦樂隊演奏的同名器樂曲《彩云追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體會民族器樂作品中的氣韻和意境。通過感受中國民族器樂之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彩云追月》是一首演唱曲目,根據學生所欣賞的同名民族器樂曲改編填詞而成,歌曲具有濃厚的民族器樂曲的旋律韻味。學生在熟練演唱之后,筆者根據學生的欣賞程度選取適當的賞析作品,如《金蛇狂舞》《春節序曲》等學生耳熟能詳的民族器樂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欣賞和分析樂曲中美的元素,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并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渴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2.強化基礎、直觀感知,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審美能力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需要對長期積累的知識不斷進行整合與思考。而學生積累的前提就是教師能夠將學生的培養內容滲透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音樂基礎訓練巧妙地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進行審美感知的探索。
首先,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要強化學生音樂基礎的訓練。例如,在“認識五線譜”的訓練中,筆者讓學生通過邊唱邊學的方式感受五線譜上的優美韻律,在學生的實踐體會下感受自然美學的結構,使學生在識譜學習中不僅只是簡單的認識五線譜,還能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從而有效發展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同時,在訓練學生的節奏時,有些學生天生節奏感強,而有些學生節奏感弱。對于節奏感弱的學生,要想在教學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感知能力就需要更多的練習。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肌肉反應和身體感覺人手,然后再進行情感訓練的提升。通過欣賞結合聲勢律動的方法感受音樂的高低起伏,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化,在有節奏感的律動中感受并理解音樂,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
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效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互動課堂等方式,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更好地接受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在強化基礎訓練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江之歌》這首歌曲時,筆者首先向學生介紹關于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對歌曲有整體的感知,使學生在感受作品的同時,了解作者在創作樂曲時的心情,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相應的情感欣賞作品。筆者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話說長江》的紀錄片,讓學生真正體會母親河的壯闊。滾滾長江水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直觀的審美感知下欣賞音樂作品,讓音樂的震撼美授之于無形,從而使學生在強化基礎訓練的同時,在音樂的學習與欣賞中進一步提升審美素養和審美感知能力。
3.引導、創編、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能力
音樂的審美素養既包括對音樂欣賞的審美情趣,又包括對音樂的審美想象力。審美情趣和審美想象力體現了一個人對待音樂本身的態度,也代表著一個人的審美水平。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是學生審美素養培養中較為困難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漸滲透,而不是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教師的專業技能要足夠扎實,能夠有意識地在教學中通過音樂本身的特質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審美創新能力的培養,這與音樂本身需要不斷創新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與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在音樂學習中得到不斷的發展與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啟發、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性思維,使學生在品鑒作品的同時,提升審美創新能力。
對于如何啟發與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性思維,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創新是美好事物的基礎,只有不斷創新,才會有發展。教師要多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條件,為學生在音樂中生成創新性思維提供創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還可以通過協助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的提升。而對于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技能,教師不應該只注重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時創作能力的好壞,或者是創作新作品的好壞,而是應該注重學生在創新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創新方向。例如,在教學《青年友誼圓舞曲》這首歌曲時,筆者通過分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和舞蹈的創新,讓學生在相互頭腦風暴的碰撞中探究如何進行創新,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的體會與探討,以小組或小組代表的形式進行小組創新結果的展示。通過學生的創作,課堂上學生的動作、舞蹈、音樂完美結合,學生各抒己見,想法大膽、獨特。學生還會將現實中交際舞的一些動作融入舞蹈,充分展示了圓舞曲音樂的魅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創新,不得不贊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空間。
音樂是美的藝術,具有美的品味,必能讓學生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有情、有趣、有美。音樂課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課程。審美能力是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的“金鑰匙”,是他們遨游音樂世界的矯健翅膀,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素養是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善于發現并挖掘教學素材,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對學生審美素養和審美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運用音樂來裝點生活,在音樂中體驗人生的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靈的凈化和人生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