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凈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如果學生在此期間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將會終生受益。做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細心觀察、勤查工具書、背誦、認真書寫文字、廣泛閱讀、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眾所周知,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于學習有條不紊的進行,有利于知識的習得,有利于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養成。那么,做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
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是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預習可以有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學期預習是在發下新書后,學生們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特別好奇的情況下進行,可對課本目錄做一個大體的瀏覽。周預習,學生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致,讓學生往后看書,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特別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20分鐘即可。
二、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只有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觀察習慣的培養,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大人在學生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節,審視細節,不要只籠統的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學生說說杏與桃有何異同。其次,課堂中的學習中同樣需要細心觀察,觀察可以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
三、培養學生勤于積累的習慣
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子,讓學生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學生特別感興趣的片段,最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后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數日就養成習慣,要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段,甚至寫成完整文章,關鍵是培養習慣,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段為主。
四、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難的字詞,教師不要馬上說出答案,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工具書,以逐步形成習慣,這是素質教育要求“授之以漁”的體現。為促使學生在讀課外書時遇到不懂的字詞能自覺地查一查工具書,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經常帶好《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一類常用的工具書。還可以跟學生進行查字典詞典比賽,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比如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不必去請教老師,到相關的工具書里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許多工具書查閱方法都有所不同,應該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
五、培養學生背誦的習慣
筆者不贊成死記硬背,但是記誦確實是青少年在記憶的黃金時期的一個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課本所選的中國古典詩文,讓學生盡量都記誦過。學生如果能記誦大量的古典詩文,將會受益終生,這也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良好教學方法。對于一些常見常聞的歷史典故,藝術故事不必死死板板的去記,而是熟悉即可。
六、培養學生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
從小要讓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養成這一習慣,可以從最基本處著手,讓學生從剛開始學著寫字時,就把每個字的筆畫筆順寫準確。讓學生學習一點書法,不是為了讓他去參加書法比賽,而是讓他懂得什么樣的字是漂亮,美觀,大方的。讓學生買一些字貼,把大字貼掛在學生的房間里。批改學生作業試卷時,不要只注意內容等對否,還要檢查他們的字寫的是否工整漂亮。我區近幾年的語文期末考試的卷面分,就很有效地突出了學生寫字的質量,學生讀書看報時,指導學生不要只欣賞書報文字的內容,還要注意審視字體書法是否美觀。上街時注意欣賞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并且帶學生去參觀書法展覽。
七、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再閱讀。”因此,我們要不斷挑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對引領學生的閱讀大有裨益。
八、培養學生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學習語文同樣需要思考,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因此,在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依靠上網查閱。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于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而現在有很多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帶到今后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
參考文獻:
[1]陳美和.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探析[J]素質教育—教師教育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