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娜
摘 要:目前,我國農村初中化學還處在一個比較低效的階段,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式都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不能達到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初中化學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農村初中化學的教學現狀,并探討了農村初中化學的有效策略,旨在為農村初中化學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農村;初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
化學是初中的基礎性學科,在初中化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初中化學教學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新課改的有關理念,創新化學教學方法,利用農村本地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校本教材的優勢,從學生的興趣特征出發,給學生打造全新的化學學習空間,使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同時也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一、農村初中化學教學現狀分析
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初中化學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總體來看,化學課堂當中的弊端還有許多,制約著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尤其是農村地區,接受新思想的觀念比較弱,再加上教學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化學教學還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基礎表差,課堂上參與意識比較差,缺乏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習方式以死記硬背為主,學習的積極性比較弱,影響了化學學習的效率。從教師的層面看,首先,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比較慢,化學教師沒有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還沒有學會如何轉變角色,如何正確地與學生相處,許多教師不敢打破傳統,許多教師都一直在做“經驗型”的教師,不敢創新。其次,教師的三維目標落實不力,不重視情感的教學目標。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變化,而忽略過程與方法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導致化學教學十分片面,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初中化學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注重情境的創設,組織的課堂活動也比較少,學生缺乏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此外,在實驗教學環節,教師采取“演示”的方式,沒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化學實驗當中來,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創新思維得不到發展。
二、農村初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
1.創設和諧情境,引導進入狀態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或者引用的,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它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關于情境教學,中西方其實早有提出,我國孔子就主張有啟發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古希臘也有“助產術”的問題情境例子。情境教學的優勢在于行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我國李吉林老師在1978年開始進行情境教學法實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例如,在學習《性質活潑的氧氣》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創設問題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讓學生猜一個謎語“看不見摸不到,不香不臭無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離開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質(氧氣)”,這樣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開放性的討論問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到氧氣?”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在講到氧氣的性質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鋼鐵為什么容易生銹?”,這樣會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學生對氧化的特點就會就會記憶得更加深刻。
2.化學實驗引路,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實驗是化學的根基,從本質上講,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才能發現化學現象,然后根據化學現象抽象總結出一般的原理。通過實驗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鞏固知識,掌握實驗的技能,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一個更好的成績。同時化學實驗也充滿趣味性,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這一實驗教學當中,關于溶液的變色、沉淀的生成以及氣體的產生的化學變化現象十分有趣,也十分奇妙,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儀器相對來說比較少,教師可以將這個實驗在課堂當中“巡回展出”,把反應后的試管拿到學生座位間展示一番,讓學生觀察試管顏色的變化,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實驗當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先小組討論,選擇和設計最好的實驗方案,設計好實驗方案之后就讓學生自主展開實驗,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配合實驗儀器,能夠很好地完成實驗任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3.教學模式多元,注重因材施教
教學模式也稱教學方法,但是是一種更加穩定和系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教學中參照的教學樣式。俗話說,教無定法,但實際上教學都有一定的原則,是多種教學方式的組合,教師只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進行組合,交叉使用,豐富學生的化學學習體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常見的教學模式有“三轉五讓”教學模式、“教學合一”模式、“三步六段”教學模式。具體使用何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按照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選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增強教學實效性為主,能夠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成長。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個性。
例如,在學習《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來開展這一課的教學工作。本課內容將化學知識生活之間緊密地聯系起來,近年來國家和社會都越來越注重健康,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借助多媒體給學生介紹了常用的元素的概念及生理功能,通過表格進行分類,將它們的性質和特點介紹的十分詳細。在學習了本課知識之后,我組織學生參與了一次有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充當小醫生,給患者看病,比如有一位駝背的小患者,他需要補充什么樣的微量元素呢?此外,我還針對不同的學生給學生設定了層次的教學目標,布置梯度化的作業,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
4.評價方式多樣,提升綜合素質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課堂評價模式當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評價只是走一個過程,教師對學生評價,但是學生對教師卻缺乏評價。評價的內容以學生的化學成績為標準,忽略了學生的情感變化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也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成長,比如創新精神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評價的方式比較落后,沒有利用電子檔案等先進的評價方式。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課堂評價方式。
例如,在化學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增加評價的主體,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到老師的評教當中,對化學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進行評價,提出意見,指出不足之處,從而讓教師能夠更好地改進,學生之間也要互評,同時讓家長參與到學生評價當中來。在評價內容上,教師要注重學生其他方面的成長,比如在化學實驗當中,學生是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否在實驗當中創新?農村地區還有一些留守兒童,教師要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與他們的溝通與交流,這樣能達到“弦外之音”的效果。
總而言之,提升農村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緊迫的,也是十分有價值的。作為農村初中化學教師,要善于創新和探索,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實施有效的化學教學方法與途徑,從而提升農村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吳麗麗.淺談如何上好農村初中化學實驗課[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129.
[2]吳青.農村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08):5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