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
摘 要:人文素養指人的基本品格對待人生和世界的基本態度,以及正確處理人在社會中與其他人關系的能力。人文素養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應當在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被重視起來。重視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點之一,更是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務。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人文素養滲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永遠研究的課題。本文論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的幾條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人文素養;滲透策略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促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和體會祖國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并提升人文素養,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歷史使命。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并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呢?
一、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順利開展向學生滲透人文素養的教學工作,你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意識到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將語文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貫徹到實際行動中,為學生樹立好榜樣,做好示范,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大自然的警示》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在解讀完文章內容,升華主題,呼吁學生熱愛自然,愛護環境后,再與學生分享自己平時愛護環境的做法,如不浪費水資源、不亂扔垃圾等,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指導,引導學生把人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修養,學生很快便能知行合一,從而有效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二、深入挖掘教材人文因素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課文。比如,《祖國》《祖國在我心中》《媽媽不要送傘來》《讓我們蕩起雙槳》《長城和運河》《落花生》《地震中的父與子》《走遍天下書為侶》《圓明園的毀滅》《七律長征》《升國旗》等等,這些文章,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文質兼美,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著古今中外許多優秀作者的思想結晶。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深入挖掘文章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的學習的同時,陶冶情操,潤澤心靈,涵養人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例如,教學《“紅領巾”真好》二年級上冊第七組教材中的一首小詩。兩幅課文插圖形象傳神,文章采用擬人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小鳥的快樂、活躍和勤勞。“紅領巾”的愛鳥行動點明了“保護自然,愛護鳥類”的主題。課后男孩的思考:“除了愛護小鳥,我們還應該愛護哪些小動物呢?”耐人深思。課堂上,我播放一段鳥兒在森林中鳴叫的輕音樂,孩子們閉上眼睛,豎起耳朵,我就輕聲描述音樂所展示的美妙畫面:清晨的森林,霧蒙蒙,可愛的小鳥在林間嘰嘰喳喳,蹦蹦跳跳,一會兒唱歌,一會兒梳理蓬松的羽毛;太陽出來了,機靈的小鳥撲棱棱,飛來飛去,不停地捕捉害蟲,保護翠綠的樹苗。多么惹人喜愛的鳥兒呀!多么美好的清晨呀!孩子們用心傾聽著鳥兒那美妙動聽的聲音,感受著舒緩的樂曲,似乎看到了詩歌所描述的情境,看到了快樂、勤勞的小鳥,愛鳥之心油然而起。這樣,“保護自然,愛護鳥類”的人文價值觀念就悄悄地在靜思中進入了孩子的心靈。再如,再教學《升國旗》一課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升國旗時候的所見、所思和所想,如果學生看到老師在升國旗的時候沒有肅立,沒有莊重和專注;他們就不能感受到升國旗的意義,體會不到這項活動中傳遞的愛國情感。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關愛別人,老師就要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不能微笑著上課,不能對學生和藹友善,不能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那么,他們就難以親近我們,我們想通過課堂和教材的學習喚醒學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試圖培養他們基本的人文素養,努力促進他們個性的自由發展,顯然會事倍功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主人,老師是引導他們發揮主體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讓學生有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感受到老師的鼓勵和期待,讓愛的教育深入學生的內心。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環境的營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三、布置人文素養較高的作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布置作業時,我十分注重設計一些人文素養較高的思考題,讓學生在作業時潛移默化的受到人文素養的教育,讓學生在不斷的反思和積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陶冶道德情操,從而成為思想健康、行為正確、品質優良的人。這暗合新課標指出的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宗旨。例如,在單元學習之后,組織學生對專題學習的內容進行復習,讓他們對幾篇同類文章的人文蘊含進行回顧,寫寫自己的認識和感悟。例如,在第九冊第二單元“自然之歌”主題學習之后,我讓學生回想,《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中“綠色的課本”比喻什么?這一現代詩要求我們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在這四篇課文學習之后,我們有什么認識和啟迪?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親手在自己地里種下一粒種子,精心呵護并觀察它出土、發芽、長苗的情況,獲得一棵綠色生命中茁壯成長的奇妙。如此,學生對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植被和生態會有新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和理解的提升,就能獲得和諧自然、關愛生命的人文素養的滋養和提升。當然,除人文性的學習和掌握外,還要訓練,讓學生主動地反思,結合自己的成長進行剖析,從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過彈性作業和硬性作業讓他們完成。如寫一寫身邊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見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養的,自己將成為怎樣的人等。
四、指導在課外讀書活動中接受人文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余,我時常組織語文課外活動。首先,在課外讀書活動中,我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背誦。用閱讀、背誦的方法吸取書中的人文精神,讓人文精神深入學生心田。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了大量供學生閱讀背誦的古詩課文等篇目,要求學生大量積累,從積累中消化汲取人文的營養。互相交流閱讀感受、互相背誦,互相朗讀等方法的誘導,又可以使每個人相互交流達到鞏固吸取人文精神之目的。同時,我啟迪學生在活動中,從活動本身與參加活動的其他同學身上汲取人文精神營養。例如:朗讀比賽、小報制作等活動,學生在實踐中、活動中,競爭、合作、謙讓、智慧等一齊閃現,對其他成員有指導,介紹學習的作用。這樣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取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一舉數得。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素養,是新課程的要求,更是培養一代代“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只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用人文觀點去理解教材,將人文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我們就一定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賴大仁.語文學習與人文教育——關于語文與文學關系的現實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2]胡德海.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歷史、社會原因——楊曉《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從理念到運行》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