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彬
摘要: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點和難點,對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以及語文學科分數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一定要改變以前的舊式的教學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供各位同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策略;方法途徑
在小學語文課的課堂上,超過一半的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因此,在進行語文考試時,他們往往拿不了很高的分數。然而還有更多學生他們從根本上就討厭咬文嚼字,更別提讓他們看書了。由此可見,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們不得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閱讀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我們每分每秒都在獲取信息,可是我們怎么才能得到信息呢?那就是閱讀。
一、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強調成績,不注意各方面共同發展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師過分地強調分數和成績,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問題。雖然現在評判一個教師教得好與不好確實是看他學生分數的高低,但不能就因為教師個人的名與利,而無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素質發展,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某些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學生都不喜歡閱讀,更別提對閱讀有多濃厚的興趣了。這是為什么呢?在語文課的課堂上,教師對一些語文知識的教學并不是引導學生學習,而是采取直接灌輸的方式。教師把學生放到了一個很被動的地位,有些語文方面的閱讀并沒有帶著學生一塊閱讀,和他們一起領略其中的樂趣,而是匆匆地就過去了,學生閱讀方面的能力當然不會提高,更別說什么閱讀興趣了。
(三)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
大多數語文課堂中,有明確規定的上課時間和所要教給學生的知識,并且一堂課只有一個教師,這就導致了教師顧不上班級里幾十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教師也只能按照一個學生的普遍水平講課。另外,現在家長在各行各業工作,有的工作需要很好的文筆,而有的工作不用,所以有些家長,不是很重視培養自家孩子的閱讀習慣。
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提倡學生自主閱讀
若教師強行把知識送到學生的耳朵里,他們并不能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相反,如果是他們自己從內心想要閱讀,那么學習效果明顯就不一樣。因此,好的學習效果需要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也應該做到這一點。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多多提問,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去讀、去思考,雖然目的性很強,但是學生好奇心一上來,他們閱讀的效率就上來了,從而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就上來了。同時,教師也要時刻記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主動地位,這樣不僅課堂氣氛變得輕松了,而且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提高了。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
在上語文閱讀課時,要想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很大的興趣,教師就要讀懂學生的心理活動,大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因為興趣歸根到底就是一種心理活動,只有心里真心喜歡,人們才愿意付出一切去追逐。教師要根據這個方面的要求,積極主動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不斷進行完善,或尋求新的方式。
例如,在學習有關人物的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課下搜集一些有關人物的事情,上課的時候講給學生聽,讓他們產生興趣。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現實生活,對書上的一些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們產生真實的感受。學生們由于年齡都比較小,都喜歡看圖片、視頻等直觀類的資料,教師可以多多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帶著好奇心學習,讓學生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給學生推薦課外書
學生的閱讀需要是多方面的,教師可以給學生們適當地推薦一些課外書,對于字認識不多的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推薦帶有拼音和插圖的、有趣的故事讀物,因為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所以一般閱讀是學生在家里完成的,教師不能時時刻刻地監督和指導,教師應要求家長盡量陪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閱讀的內容,教師也可以設計閱讀指南。同時,我建議,家長要和孩子說好,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讀書時間和讀書時長,誰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只要每天堅持三十分鐘,時間久了,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三、結語
總的來說,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一定要教會他們堅持,堅持閱讀,堅持多讀,只有這樣他們的眼界才會更高,知識面才會更廣,語文素質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利用多種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不能讓學生讀死書,要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提高閱讀效率。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了解這個世界,慢慢地學會了解和表達自我,慢慢地感受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獨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不僅是對學生個體進步的推動,更是對語文學科教育質量提高的推動。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