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太彬

摘 要:作為五大核心素養之一的唯物史觀,是學生認識和解釋歷史的科學歷史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唯物史觀為統領,加強學生對歷史整體的把握,認清歷史發展大勢。本文以人民版“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為例,闡述筆者對于唯物史觀在課堂中實際運用的理解。
關鍵詞:唯物史觀、歷史教學、國家主權
一、引入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時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在唯物史觀的統攝之下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二、具體運用策略
1.堅持以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來分析歷史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人類歷史發展趨勢,越強的生產力就能產生越強的經濟基礎和綜合實力,反之,落后的生產力就會產生落后的生產關系,使國家綜合實力下降。
在“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這一單元中,生產力以及相關因素的對比十分明顯,可以說中國在列強入侵之下步步后退根本原因就是中國落后的生產力不敵列強先進的生產力。為此,教師可以繪制表格,讓學生填寫表格,從中看出中國與列強生產力及由生產力所導致的諸因素之間的巨大差距。
通過以上表格,中西方之間強烈的對比映入眼簾,而這些對比的產生都是由于雙方之間生產力的巨大差異,因為生產力包括經濟基礎亦即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亦即政治制度和軍事實力,同時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的決定性因素。通過這種比較學生逐漸明晰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想實現國家獨立、富強,首先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2.堅持貫徹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的創造性原則
唯物史觀認為:重要歷史人物對于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比如英雄人物能夠推動歷史發展,但是歸根結底,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人類歷史將止步不前。
在“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這一篇章中,我們不否認重要人物的關鍵作用,比如在清末大臣左宗棠的領導下收復了新疆,比如在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引領之下,中華民族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但是當我們深究歷史,人民群眾才是近代維護國家主權斗爭的主力軍。因此教師在此可以創設一個問題:有人說英雄人物創造歷史,請同學們結合近代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事實,對此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下面摘選一份同學回答的代表。
英雄人物對于歷史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但是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結合近代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我認為以下幾方面都能體現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創造性。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危害,針對英國人的侵華行徑,廣州三元里人民奮起反抗,包圍了四方炮臺的英軍,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侮的愛國精神。1895年,通過《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但是臺灣民眾組織了義軍強烈反抗,消滅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在臺灣被日本殖民的五十年間,臺灣民眾一刻也沒有放松對日本的反抗,最終在臺灣民眾的不懈努力下,1945年,臺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開始新一輪侵華,直至194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面對日軍鐵蹄,東北人民組織起了抗日義勇軍,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七七事變后,全國各族人民,社會各階層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通過以上事實,我認為,正是中國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和斗爭,才最終使中國擺脫了被列強長期殖民的歷史,并逐漸迎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因此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該同學的回答,結合單元基本內容,比較完成的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們進一步增強了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認識。同時還有學生指出,我們也要創造屬于我們這一代的歷史。可見,他們不僅從歷史學習當中提取了正確的歷史觀,而且還用來激勵自己砥礪前行。
3.堅持透過現象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原則
唯物史觀指出: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會取代封建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講述的基本內容是1840年至1901年期間,我國不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最終清政府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在列強的不斷侵略之下,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首當其沖的要反對外來侵略,但除此,階級矛盾是不是就暫時擱置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列強為什么能夠一步步的侵華成功,除了與列強本身生產力強大有關外,清政府要負何責任?學生不難答出,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才使得列強侵華如探囊取物。教師進一步追問,因此,近代中國人民除了要反侵略,還應反抗什么?學生回答到反封建。這就牽涉到下一單元的主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通過以上師生之間的反復問答,學生能夠逐漸體悟出近代先進中國人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這也正是唯物史觀所主張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具體呈現。
小結: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其它幾大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只有在唯物史觀的統攝之下,我們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因此它就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的科學歷史觀。在備課中,教師要從整體和細節兩方面來把握唯物史觀,從而在課堂教學中使唯物史觀能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
參考文獻
[1]朱漢國:歷史核心素養釋義,歷史教學,2018.
[2]劉宏法:唯物史觀在歷史學科素養中的統領地位初探——從2018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32題談起,中學歷史教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