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美穎
摘 ?要:本文中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注重提升學生的文本感知力以及語言表達力,從而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分別運用多媒體教學、繪本教學以及實踐教學,從而構建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以及實效性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年齡小,他們并未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并牢牢地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也并未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互動,從而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被嚴重消磨,而構建高效性的語文課堂,成為空談。為此,教師應轉變原有的錯誤教學觀念,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語文教學問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習與自身的相關性,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獲得思維能力的增強,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眾所周知,多媒體具有模擬情景的作用,能夠更為形象和具體地營造具有趣味性的畫面,延伸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而,語文教師可以深入研究語文教材和多媒體之間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積極作用,提升小學語文技術的有效性。
例如,在開展《小蝌蚪找媽媽》這部分的文章授課中,教師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課堂上,既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語文的學習,從而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開展教學。第一,學習生字。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文本生字,并運用學生喜歡的“喜洋洋”角色,開展與學生的互動生字學習,在激發學生生字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糾正學生的生字發音,提升識字教學效率。第二,文本閱讀。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小蝌蚪逐步長成青蛙的整個過程,并讓學生依據小蝌蚪的變化,尋找對應句子,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第三,延伸視野。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青蛙對于環境的益處,并播放部分人吃青蛙的畫面。與此同時,教師詢問學生:“人們是否可以吃青蛙?”蕭贊積極地舉手說:“人們不可以吃青蛙,因為青蛙可以消滅害蟲,為人類做貢獻!”
二、使用繪本教學法,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這個特點,開展繪本教學,讓學生自主設計繪本,在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讓學生介紹繪本內容,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獲得良好的繪本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曹沖稱象》這部門內容時,為了提升整體的識字學習效果,教師運用自創繪本的形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借助生字,聯想生字運用的情境,并在此基礎上,創設具有啟發性的繪本故事,并讓學生分享故事,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教授知識。教師與學生一塊學習本節的生字,并講授生字的字意以及運用的情境,為下一步的繪本創作,創設條件。第二,開展繪本創作。教師對學生說:“你們可以聯想生字的字意,以及生字運用的語境,從而編寫具有趣味性的故事!你們也可以向爸爸媽媽求助!”第三,展示成果。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冉的作品。小冉走上講臺說:“一艘輪船在海上行駛,突然刮起大風。輪船沉入海底。很幸運,船上的人員漂流到了孤島上。船員上的長官,對大家說,我們充分運用島中的樹枝,制作小船。大家到島上搜集相關的建船材料。不久,一艘嶄新的輪船在島上出現,人們乘風駛向遠方。這告訴我們努力、等待和希望的真正意義。”
三、巧用實踐教學法,提升學生文本感知能力
實踐教學法的優勢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比如,視覺、觸覺和嗅覺,讓學生更為全面地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從而構建與文本內容的連接,提升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本文從實踐的角度,開展文本內容的講解。
例如,在講授《畫楊桃》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將楊桃帶到教室,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并進行繪畫,從而提升學生的文本感知力。與此同時,教師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提升整體的語文實踐教學效果。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冉的回答。他說:“通過實踐我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會有不同的形狀,這讓我聯想到蘇軾寫的‘題西林壁’這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教師適時地說道:“你的理解十分正確,而且語文知識儲備豐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秉持實踐的態度,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要積極地進行實踐,從而證明或是推翻這些觀點,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學到知識。”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并創設與學生認知和思維方式相符的教學模式,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姚雷.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
[2]武慧芳.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學周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