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坤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眾多先進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教學的當中,促使各個階段的教學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中在初中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能夠高效地了解數學知識。因此,相關數學教師應該合理應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確保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營造情境在初中數學教學發揮的作用,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營造情境;新課改;引導
引言:
教學情景的創設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促使學生能夠高效的學習。因此,在初中數學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情境創設,并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不僅如此,在實際營造情境的過程中,需要確保情境與教學內容相符,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數學知識。
一、營造情境的重要性
在實際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則需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確保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其中營造情境的方式不僅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同時能夠保障學生高效的吸收數學知識,并且能夠合理地將其應用到問題解答當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除此之外,教師在設置情境的過程中,還應該合理的制定教學方案,并選擇適當的情境創設。同時還需要為學生創設優質的學習環境,確保學生能夠全心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
二、初中數學教學為學生營造情境的對策
(一)營造生活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
眾所周知,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為學生營造情境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生活情境的創設。這樣能夠讓學生認識并了解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能夠高效學習數學。與此同時,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還應該分析抽象的數學知識是否與學生思維能力存在矛盾,確保學生能夠高效地學習數學,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與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這一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化,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也因此成了很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課前準備好一些生活中的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包括大樓、建筑物等,平面圖形包括四邊形、三角形等,用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并且向學生提出問題: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除此之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立體圖形及平面圖形?用設置問題的方式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且用生活化的案例來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學生可以在探討的過程中既能尋求問題的答案,又能夠激發其思維想象力和學習積極性。
(二)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年齡階段,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講。然而,要是在玩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知識,則可大幅度提高教學的效率。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分析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同時需要創設游戲情境開展教學,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游戲當中。除此之外,教師不僅需要將課本內容應用到游戲當中,同時需要不斷地對數學知識進行拓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還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統計調查》時,教師可以設置游戲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為日后的教學提供幫助。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學習,并從中整理和分析答案。隨后教師可以開展提升,了解每個學生的答案,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游戲當中。同時還需要為學生講述游戲的規律,加深學生的理解,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再次提出與本節課知識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并且能夠在游戲中了解知識,發揮情境創設教學的效率。
(三)合理創設實踐情境,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初中實際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教師需要重視實踐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能夠動腦思考問題,同時能夠在實踐操作的過程得到答案。例如在教師教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去檢驗不同圖形對于同等重量的牢固程度,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提問,教師評價轉化的對錯,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抽象化的知識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為了解決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合理地為學生營造情境,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數學難點與重點,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重視多樣化情境的創設,避免情境過于單一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其效率與優勢能夠有效地發揮。
參考文獻:
[1]朱引兄. 情境教學在初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學周刊,2019(09):92.
[2]孫建英. 營造情境當好初中班主任[J]. 課程教育研究,2017(5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