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梅 劉勇燕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動手操作既可以開發利用右腦,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又能讓學生智力的內部認識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的內化,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技能的提高,從而達到智慧的生長和創造力的凸顯。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重視動手操作這一教學方法。
關鍵詞:動手操作;學習興趣;數學思維;團隊精神
知名教育家杜威先生,在他的教育理論中,占其核心地位的就是“活動”,他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思想轉化成實驗,用實踐活動來證明或表達自己的思想,以此來感受接觸各種事實,學生對實踐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所產生的結果有了正確的認知并從中吸取有用的經驗。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最重要的當然是理解為首,而學生要理解掌握知識就必須要有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動手操作既可以開發利用右腦,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又能讓學生智力的內部認識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的內化,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技能的提高,從而達到智慧的生長和創造力的凸顯。因此,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借助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計算欲望,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并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其次是多種形式變換練。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接力賽等等,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再次,鼓勵孩子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譬如,讓孩子跟父母外出購物時,幫助家長口算用的錢數,也是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反應能力的有效途徑,并能激發、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欲望。
如:在人教課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觀察物體》這一節的教學時,課前分發每名學生4個小正方體,課堂是上讓學生四人一組合作,教師分別給出一個方向、二個方向、三個方向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搭建成符合要求的立體圖形。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發現一個方向的平面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也不能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正方體的數量范圍;兩個方向的平面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但可以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小正方體的數量范圍;知道三個方向的平面圖形,能夠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二、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體會到,能否找到問題的重點之處,是學生能不能順利解答數學題的前提。低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僅僅依靠學生在腦子中的想象,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周密,從而影響解題的正確性。這時,老師也可以恰當地引導學生來動手畫一畫或擺一擺,以畫、擺促思,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找到解題方法。
例如在教學4的分解時,先讓學生把4個圓片擺成一橫行,先向右移動一個,擺成○○○ ?○,說明4能分成3和1;又向右移動一個,擺成○○ ?○○,說明4能分成2和2;再向右移動一個,擺成○ ?○○○,說明4能分成1和3,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向右移,不斷形成新的兩部分。經過此訓練后,在教學5的分解與組成時,學生將能有條理地操作小棒,還可以進行有序的思維,也能正確敘述分解與組成,即擺脫實物,通過類推,也能有規律地依次講出它們的分解與組成。整節課上,教師運用學具操作,引導學生思考,把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感知認識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思維能力。
操作學具,滿足了兒童好動的天性。許多學生擺弄學具時常被學具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點做深入的觀察。不像教師演示時的觀察那樣,受教師語言的引導或不由自主地被教師有意識地凸顯演示的重點所吸引。尤其是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常常并沒有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還有的同學根本不會觀察。鑒于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教師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教給學生觀察的重點,主要觀察的內容、觀察的方法、順序、怎樣觀察。教師引導著學生將觀察和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后,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如:在人教課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我讓每位同學課下準備好兩個完全相同的平行四邊形。在本節課開始先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然后讓學生出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適時地提出問題:平行四邊的面積應該怎么求?引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學生分別標清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讓學生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體會到數學的轉化思想,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總之,動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學生通過操作去獲取知識,在操作過程中,讓學生手、口、腦、眼、耳等多種感官并用,協同作戰,從中品嘗“學習勞動的成功”,體驗“克服困難的喜悅”,從而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培養,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3 .
[2]易立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