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摘? 要:在音樂教學當中,節奏對于音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音樂的精髓所在,也是組成音樂的核心要素之一。一首完整的音樂沒有節奏,就失去了靈魂。音樂節奏也是人類表達情感的另一種語言。語言本身是一種豐富、生動、帶有微妙節奏的表達方式。而節奏也是從人們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音樂不但能提高一個人的素養,對于增加學生的情商,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對音樂節奏感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為今后的教學作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感;培養策略
引言: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與其他的類型音樂教育不同。因為在學習前,小學生還沒有接受過音樂方面的學習。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對新鮮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從而促使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年齡較小學生的判斷能力較弱,所以需要老師在音樂教學當中進行引導,確保學生學習時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為主,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同時從小學時期,學生就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可以從這一方面進行出發,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這樣為學習音樂基礎打造良好條件。同時,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質量。
一、目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的現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普及,音樂課程在小學教育中地位也不斷提高,但在教學當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學校和家庭對音樂教育重視度較低。絕大多數的小學音樂課堂,只是處在于簡單的音樂教唱階段。并將音樂教唱作為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主要方式。對學生的樂理知識并沒有提及。面對學生的節奏感培養也沒有廣泛的重視。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手法單一,讓學生學習過程中較為枯燥,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小學音樂教學培養節奏感的途徑
1.聽說節奏的訓練
讓學生掌握聽和說的節奏,可以促進學生對節奏感的掌握。聽節奏,主要讓學生聽生活中的各種常見聲音,如火車、鐘表、走路等,使學生掌握聲音規律。讓學生感受節奏,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說節奏,是結合聽到的聲音,讓學生通過語言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節奏感的掌握。 2.借助肢體語言體驗節奏 因為小學生年紀比較小,還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培養學生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形式,這樣便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并且在學音樂的同時,可以通過做不同的游戲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音樂表現力。 3.利用“聲勢”教學
所謂的“聲勢”是將身體的簡單動作,融合到音樂節奏中,例如拍手、跺腳等。將動作融入音樂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對不同音色的感受度。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敏捷能力、聽力、記憶力和節奏感。 4.律動的應用
律動是讓學生通過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對學生學習節奏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教學時,給學生欣賞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引導學生聽到音樂,進行動作設計。例如:在學習《海鷗》首歌時,可以模仿海鷗飛行的樣子。在學習軍歌時,可以模仿軍人行走的樣子。通過全身的運動,代入節奏進行演練,讓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現力。在通過肢體語言的教學的方式,也大大地提高了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生動、活潑、有趣,同時又學到了音樂知識。 三、介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節奏感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律動起來,跟隨著音樂節奏舞動起來。用肢體運動來增強學生的節奏感,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表現力。 1.讓學生通過聽音樂對節奏感進行模仿
教師可以通過對音樂播放的快慢,讓學生對動物或人物進行模仿。當教師使用較慢的音樂時,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模仿老爺爺走路或者大象行走的樣子。當教師播放音樂較快時,可以讓學生模仿小兔子來對音樂進行表現。音調高時,學生可以踮著腳舉手走;音調低時,學生可以彎腰蹲著走。通過改變音樂的高低快慢,讓學生在音樂中自由切換動作。既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 2.可以讓學生隨音樂自由發揮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一些節奏快或節奏慢的音樂,讓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自己進行動作的設計,并完整表演出來。這樣在觀看表演過程中,就能夠考查學生掌握節奏感的程度,從而幫助學生改正認知中的錯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思維能力。并在觀看的過程中給予點評,多多激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從而更加熱愛學習音樂。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音樂的教學當中,學習節奏感是相當重要的。同時教師也要自主自發地將音樂課堂和素質教育進行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習節奏感,也能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養。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齊影.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節奏感的培養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9,26(28):393.
[2]呂綺虹.小學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節奏感的途徑探討[J].教師,2019,(1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