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薇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新課程改革,高中教學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模式。生物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大提升了高中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被廣泛應用推廣?!爸Ъ苁浇虒W”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支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的應用,闡述了支架式教學的內涵、對生物教學的意義以及在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旨在提升高中生物課堂的質量和效率,培養高質量的生物人才。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高中生物課堂;應用研究
引言:傳統的生物課堂,學生機械被動地學習,缺乏主動探索知識的意識,教學課堂質量低下。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原來的“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學為引導的教學理念?!爸Ъ苁浇虒W”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時,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水平,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制定合理的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爸Ъ苁浇虒W”可以說是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支架,可以認為是教師為學生創建平臺的腳手架。教師通過支架來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學習。支架式教學指的是教師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學習的構架,從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高中生物教學中使用支架式教學的主要流程是:首先,教師為學生構設和搭建支架。構建支架應該基于學生的特定的學習內容,基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其次,實施支架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充分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此外,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設置小組討論,通過小組間的合作,討論,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最后,教學評價反饋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個人評價及小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做出反饋。支架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構建知識體系,深入挖掘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
二、生物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的意義
1.增加課堂氛圍
教師可以利用支架來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例如,《遺傳定律》一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有關研究史的資料,在整理、歸納資料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思考能力,動手實踐能力【1】。
2.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
構建教學支架,可以簡化復雜內容,讓學生更簡單更容易地學習知識。支架教學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地位,讓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更容易實現。
3.培養學生的討論交流能力
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教學支架,學生基于此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的討論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4.評估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支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這樣有助于學生記憶的加強,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總之,支架式教學將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交流討論來完成生物知識的構建。支架式教學可以建立不同的支架,如問題、情境、圖表等,這些支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它能充分提高學生的構建認知能力,提高生物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三、支架式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1.以生活知識為基礎搭建教學支架
支架的搭建是支架式教學的基礎。因此,支架的搭建應該基于學生的生活知識,將學生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有針對性、有層次的學習。教師在搭建支架前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準確的定位,學生也要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對教師的教授內容深入拓展。總之,教師應該科學合理搭設支架,努力發現學生的問題和不足,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2.創建生物知識情景,有效實施支架式教學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必須要保證情境的真實性和簡潔性。教師可以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知識進行情境創設,學生通過對生活情境的信息進行分析,可以強化對知識的認知。例如,在《其他植物激素》一節中,教師可以運用蘇軾的詞:“紅柿摘下未熟,每籃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氣即發、并無澀味”引入教學,可以提問學生詞中“氣”指的是什么?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植物中乙烯的作用。
3.小組合作交流,強化合作意識
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可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識,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
結論: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教師應用支架式的教學模式可以為每位學生設定符合他們自身的教學支架,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知識。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知識讓學生深入了解教學知識和內容,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為生物教學的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馬立國.高中生物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的運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69-70.
[2]肖萍.“支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8(Z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