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木權
摘 要: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措施要學會合理預習,學生彰顯獨立智慧;開展互助的數學智慧課堂活動;指導學生運用數學智慧,結合智慧課堂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確保數學高效課堂持續進行。本文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解讀了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定義與特點,提出了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措施。
關鍵詞:初中數學;智慧課堂;解讀;構建措施
初中數學是整個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初中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為了滿足某種需要,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心理狀態,智慧課堂就是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完成數學任務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因為發現了自己智慧的優勢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動機,加強自我學習,提升學習效率。本文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解讀了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定義與特點,提出了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措施。
1.初中數學智慧課堂解讀
智慧課堂的概念就是要求教師能夠抓住課堂的關鍵點,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充分運用新技術環境下的各種高效教學手段,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通過創新方法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初中數學智慧課堂就是將智慧課堂的教育理論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有效運用起來,其主要特點包括:第一,強調數學課堂上教師教育智慧的運用,也就是要運用更為新奇、獨特、有效的教育方式來推行數學教學的穩步進行。第二,強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互動,形成自我智慧的有效彰顯。
2.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措施
2.1合理預習,學生彰顯獨立智慧
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給學生預習的空間與時間,學生只有通過預習才能夠彰顯出自己的獨立智慧。初中數學的預習方式方法包括:第一,閱讀教材。學生獨立閱讀教材之中下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然后記錄收獲與困惑。第二,做題。自己完成一些簡單的數學習題,對數學概念的運用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第三,思維導圖。自己嘗試著繪制思維導圖,一方面對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線索整理,另一方面也整合學過的知識,用思維導圖來整合新舊知識點,對舊的知識加以鞏固和記憶,同時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有理數》的預習活動之中,學生就利用思維導圖理清了有理數和小數的關聯,還要清楚非負數和非正數怎么來進行分類的,這一點是考試中選擇題、判斷題最容易考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
2.2開展互助的數學智慧課堂活動
初中數學課堂要通過互助來構建智慧交流與學習模式。教師要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內構建階梯式的、挑戰性學習的前景,然后組織同學進行互動、學習、探究、再學習、再探究、總結的學習經歷。這樣學生就會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并從自己的學習能力出發進行智慧探索,有了挑戰性的期望,學生就會自覺學習,也就是獨立學習、自主學習,也是影響初中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組”的過程中,教師就組織同學對所預習的內容進行互動交流,然后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指定有典型錯誤的情況進行重點講解,引導學生對遺漏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然后再進行練習,然后讓所有學生參與質疑、補充,過程中學生歸納、教師點撥,并通過分享功能將歸納的要點發送給全體學生。總之,這種符號知識生成過程的互助學習模式下,學生能夠經歷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自己學習的智慧會在獨立探究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顯現,學生會重視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2.3指導學生運用數學智慧
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用數學問題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智慧能夠解決生活難題,生產學習自信心。例如:在教學“代數式”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代數式代入值計算的問題設定成為:體育課程內容的推鉛球為例,假設鉛球行進的高度y與水平距離x(單位:m)之間的關系是:y=x2+x,則鉛球被推出的距離為多少米?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能夠利用數學知識找到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所在。又如:《同底數冪的乘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銀行點鈔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進入到同底數冪的學習中,并且用計算機的輸入法來讓學生學會輸入識別冪的數值,結合了學生感興趣的電腦操作,有讓學生體會到了數據的有效性計算的重要性。這樣貼近生活的智慧運用模式下,學生明確了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利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升自己的學習動力,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措施要學會合理預習,學生彰顯獨立智慧;開展互助的數學智慧課堂活動;指導學生運用數學智慧,結合智慧課堂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確保數學高效課堂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探討如何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張寬.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
[2]探討如何打造初中高效數學課堂[J].祝曉霞.中國校外教育.2018(26)
[3]淺談初中數學課探究性學習[J].杜長賢.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2)
[4]初中數學課堂上的三個基本任務——基于教學實踐與理論的思考[J].沙志寧.數學教學通訊.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