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陳慧杰 陳小梅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主題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為貫徹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方針,近幾年一直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雙創”教育模式,在結合應用型本科“雙創”教育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模型。此模型基于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雙創”教育改革的方針及內在要求,將“產學研”與“雙創”深度融合,著眼于培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強的人才,齊心協力打造集企業生產經營、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教育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雙創”教育;一體化;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4-0196-04
0 引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浪潮下,全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越來越高。歐美國家最早推行創新創業教育,它們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中,目前歐美國家的高校也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例如,德國的高等教育強調的是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學生在大學中進行的不止是學習、研究,還需要注重對其職業與社會發展方面的培養。德國有“雙元制”教育,雙元即學校和企業,學生要在學校學習文化理論知識,同時需要到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兩方面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日本也是較早推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訓練和創造性表現力的培養,并提出了以培養個性和增加社會適應性為原則的教育改革政策。
總的來說,國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健全,實踐體系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普及率也較高。我國高等教育雖然在基礎理論教育方面較西方國家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的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例如浙江大學從1998年起就推出“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是國內比較早批次引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國內很多大學也相繼把創新創業的第二課堂活動納入教學計劃中,可以規定相應的學分轉化,有的高校甚至規定只有修滿固定的創新創業第二課堂學分方能正常畢業。由此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已經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中重要的一部分。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到2017年要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使得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于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黨的十八大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重要部署,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37號)中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出明確要求。此外,《福建省教育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十六條措施的通知》(閩教學〔2015〕23號)、福建省教育評估研究中心公布《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評估通用指標體系框架》的通知(閩教評中心〔2017〕20號)、福建省教育廳2018年1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閩教學〔2018〕2號)中都有強調“雙創”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縱觀國內外的教育形勢,目前創新創業型教育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隨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推進,目前全國各類高校的創新創業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在此背景下,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簡稱嘉庚學院)實行了一系列關于“雙創”教育改革的舉措,并致力于探索適用于應用型本科的“雙創”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模式。
1 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原有傳統高等教育資源的補充,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實踐技能、專業技術的培養,在市場導向中,學院辦學有自己明確的方向,著力培養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本科的創新創業教育,有著第二課堂主要的承載功能,通過豐富多樣的開放性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科研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應用型本科相比于公辦本科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由于市場配置和社會資源不同,具有注重區域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在學科設置上跟社會需求相關性較高,這也是建立和發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風險意識的創新創業專業型人才,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走向高水平大學的一條有效途徑。做好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良性發展意義重大。
2 創新創業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模型及意義
“雙創”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提出是基于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雙創”教育改革的方針及內在要求,將“產學研”與“雙創”深度融合,著眼于培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強的人才,齊心協力打造集企業生產經營、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教育體系。依托于實際運營的企業,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促進教學與企業之間的深入合作,以此重新反哺學校的專業與課程建設,并帶動學院人才培養的完善與修訂。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模型如圖1所示,此教育模式是在“產與教、研與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緩解目前很多院校“產教研”融合不深、制度不完善、實行不落地等問題。這種模式也讓校企雙方在培養人才方面目標一致、分工明確,更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新的教育改革環境下培養高能力技術技能人才做了很好的鋪墊。
3 創新創業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實施難點
(1)“雙創”與“產學研”的深入結合比較難。首先,“雙創”下的“產學”難。企業生產經營與教學同步進行,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一般需要具有“雙師型”能力的導師,其在整個教學任務中需要承擔雙重責任。同時,學生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的任務也是雙重的。其次,“雙創”與“教研”難?!半p創”教育偏重于實踐,需要對具體的事務進行實際的操作,但是科研方面需要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有時候甚至偏理論,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沖突。同時,教師還需要承擔教學任務,“雙創”教育有時候也會弱化教師的專業教育,需要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投入更多的心血。再次,“產與創”深入融合難。企業生產經營有其自己的流程和規范,當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企業經營中,有時候會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活動。企業主要是以獲得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但高校是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各自都有自己明確的功能主次,一體化發展不是為了偏向于哪一方,而是為了找到一種平衡之道。最后,“雙創”本身的結合在實施方面也比較難,兩者不太容易獲得平衡。有時候創新的項目并不適合創業,適合創業的項目也不一定非常創新??傊谝惑w化服務體系實施的過程中,“雙創”與“產學研”的結合任務重,鏈條復雜,涉及主體方比較多。
(2)“雙創”一體化平臺建設難。創新創業的平臺需要有真實的實踐環境,需要按照從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演練—創業項目孵化—創業園實戰的模式搭建。這意味著前期的投入會比較大,環節多,組織也比較困難。資源的籌建、戰略規劃的制定、項目孵化環境等的協調都有一定的挑戰性。
(3)“雙創”一體化體系管理難。如上所述,“雙創”一體化體系的成熟構建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多方的配合、很多資源的對接、多個環節的銜接,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上攵?,管理方面的難度也會很大。比如,師資隊伍的建設、重構課程體系、培養方案的修訂等都涉及多方面的調研、人員組織協調,這些問題給整個體系的實施帶來不小的困難。
4 創新創業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
嘉庚學院為貫徹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方針,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成長環境,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41號)和國家有關政策,基于以上的實施難點制定了一系列關于“雙創”教育的管理辦法,創建了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范式。
4.1 嘉庚學院“雙創”教育改革
嘉庚學院在2014年探索與實踐出的《創新實踐教學理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突出新機制高校特點,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依托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培育機電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實踐》《以賽學創的教學體系為核心,培養獨立學院信息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分別獲得“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近幾年,嘉庚學院更是開展了一系列關于“雙創”的實踐活動,制定了關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科競賽指導教師教學工作量補貼管理辦法》《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獎勵辦法》《學科競賽指導教師科研工作量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學生“雙創”管理辦法,致力于在“產學研”中融入“雙創”教育模式,構建“雙創”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首先,構建了創新創業實踐與學分掛鉤的體系。學生在籍期間,以嘉庚學院學生名義參加學校認可的學科競賽、學術科研、社會實踐、創業實踐及其他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經由學生本人申請或活動組織單位統一報送,通過學校認定后獲得學分。認定后一般記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技能選修課學分,也可視項目成果性質認可至專業選修課學分。其次,搭建了“產學研”與“雙創”一體化的教育平臺。平臺主要從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演練—創業項目孵化—創業園實戰為主要流程,獲得了地方政府與校企合作單位主管部門的支持。最后,開創創業導師制度,認定創新創業實踐與教師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掛鉤,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參與學科競賽指導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嘉庚學院學科競賽體系的合理構建、學科競賽工作的規范管理;鼓勵師生在學科競賽中形成創新性成果,推動各教學單位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進一步提升嘉庚學院人才培養的質量。
這種一體化模式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學院近年來出現了非常多“雙創”典型,也為學院在教學改革中取了比較好的成果。
4.2 創新創業一體化服務教育體系的主要環節
(1)重建課程體系,提升實踐能力。課程設置上,要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讓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有層次和系統性,設置從認知—體驗—實戰的模式。例如,面向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可以設置基礎性的課程類別,如創新與創業基礎、創業學等課程,還需要輔佐以經濟、法律、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創業有基本的認識;面向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可以設置一些技能型的創新創業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所學專業知識,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實現專業課與創業課程的結合;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拓展性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旨在激發那些對創新創業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讓他們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同時,在教學管理中,可以擴大小班化教學,推廣分層分類教學,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對于工科來說,可以側重于社會需要的工程技術和應用技術;對于文科來說,可以增加創業實戰、市場實戰型的課程。鼓勵高校設立創新學分或制定創新創業活動替代相關課程學分政策。
(2)打造真實環境,搭建“雙創”平臺。創新創業的平臺需要按照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演練—創業項目孵化—創業園實戰模式搭建。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通過組織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進行創新創業最基礎的接觸與學習,再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互聯網+”“創青春”等創新創業活動,通過一系列和有層次的活動進行創新創業方面的演練。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同學,鼓勵他們將項目通過孵化園進行孵化,對于有創業機會的同學,可以鼓勵他們入駐創業園進行項目的深化和發展。通過一系列管理平臺的搭建和管理部門的協助,通過創業教育、創業實訓、創業孵化和市場轉化4個階段,培養大學生由創意向創業的轉變。
團委、學工部作為創新創業活動的發起者,以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前提,搭建創新創業訓練平臺,全方位布局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雙創”意識,使創新意識、創業精神成為大學生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發揮共青團文化育人作用,平時也可以通過一些專業實踐競賽,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團委還需要提高舉辦創新創業比賽活動的頻次,以賽促學,以學帶賽,形成一個相互交融的體系。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在高校師生的合作下,推動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管理方面,創新創業教育及活動的開展還涉及教務、科研、招生就業、孵化中心等多個部門。需要學校各部門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構成有機的整體。整合創新創業活動從發布、舉辦、落實、跟蹤整個過程的合作,對基礎型的大創計劃項目進行充分動員,對優秀成果進行良好的宣傳,對申報的師生實施激勵政策,對申報項目實行動態管理,建立相應的項目數據庫,形成創新創業平臺的教育合力,增強系統性和全面性。
(3)建設“雙創”基地,開展實訓項目。創新創業基地主要是指實習實踐基地、實驗室、孵化中心和創業園。重創新,以創新教育為基礎,結合專業知識,在各種基地場合展開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
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和實驗室的建設,通過實習實踐可以讓學生以用促學,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通過實踐類課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實際環境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在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科研訓練,可以營造學生自由探索、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氛圍。
對于創新創業孵化項目,需要學校孵化中心對學生項目進行良好的指導和孵化,使之成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合格項目。通過項目孵化,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經驗,并對真正的創業有了一定的理論積累。
建立創業園,或者結合社會資源聯系創業園,給學生提供創業所需的環境。條件允許的,還可以構建大學生創業資金支持系統,通過商業計劃書、風險投資、項目孵化、項目遴選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4)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四能”導師。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社會資源上有一定的優勢,能夠給在校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踐機會。學校應該把握好這個優勢,加強校外創新教育實習基地的建立,并整合校內外資源,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還可以通過項目合作、服務社會,大力推進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學生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的能力。與此同時,可以采用訂單式育人機制,即企業用人單位與學校簽訂協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企業方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者,而學校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制定和管理者。
開展“雙師型”創業導師制度(所謂“雙師型”是指既具有企業工作經驗,又具備教學育人經驗的教師),培育一支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的兼備專業教學、技能訓練、企業實訓、“雙創”指導四重能力的導師隊伍。
學院可以從學?!半p師型”教師中遴選,也可以從企業中挑選導師,建設創業導師數據庫,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創業型、實戰型的師資力量。對于創業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可實行創業導師一對一幫扶計劃,通過一對一的創業指導來完善學生的創業歷程。
5 結論與展望
綜上,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雙創”復合型人才時會遇到非常多的挑戰與困難,但“雙創”一體化服務體系是合適的、有效的途徑,通過注重“理論+技能”的全方面培養,可以真正做到校企協同全方位育人,并在人才培養與勞動就業之間找到最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之路。
參 考 文 獻
[1]劉瑞勇,程賽杰.黨建視野下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保障機制分析[J].大學教育,2017:152-153.
[2]張瑞,徐靜.習近平創新驅動發展思想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6(2):10-15.
[3]賀琳彥.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培訓,2016(1):47.
[4]郭敏.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J].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3):98-100.
[5]陳靈娜,丁琳.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討[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4):50-52.
[6]胡高喜.獨立學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22):78-79.
[7]吳加權,朱國奉.高職院?!爱a教創一體化”育人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34-41.
[8]王洪才,劉雋穎,韓竹.中國特色的高職“雙創”教育模式探索[J].教學學術月刊,2018(2):56-64.
[9]陳靜.構建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若干思考[J].創業就業教育,2017(6):87-92.
[10]朱瑞富,曹利華,劉新,等.“實踐實訓+創新創業”一體化訓練平臺建設及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11-14.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