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林
【摘 要】校企合作是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有效途徑。文章以新疆農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為例,闡述交通工程專業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重構、師資隊伍建設、合作開發教材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構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交通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4-0245-02
0 引言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建議方針,201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明確提出加快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提出是為了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路徑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
交通工程專業是新疆農業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有著近25年辦學歷史的特色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強的交通運輸類本科專業。為深化產教融合,搭建科技創新與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學校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高科技人才培養,提高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2018年新疆農業大學與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臺。此平臺建設聚焦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打造更適合區域發展需求的特色鮮明應用型專業。
1 交通工程專業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1 新疆交通運輸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交通樞紐建設的重要標志,已經制定了“十三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交通運輸業已成為新疆重點發展和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因此,大量的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已成為新疆及國家都需要大量儲備的人才資源。這樣才能為各行各業提供服務。目前新疆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市場嚴重短缺,所以有效且高質量地培養交通工程專業應用型的人才不容忽視。
1.2 提高交通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因此,必須根據市場需求,構建科學、合理且能夠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3 突出交通工程專業原有辦學特色需要
新疆農業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于1994年創辦,是新疆唯一的一所交通運輸專業大專院校,2000年在原交通運輸專業的基礎上,首次在全疆招收交通工程本科生,累計培養畢業生數量約2 000人。許多畢業生即將成為單位的領導和技術骨干。學院在交通運輸系統影響大、信譽好,與新疆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交通科學研究院及新疆昌吉凈達市政公司等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及施工企業合作緊密。新疆農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實施學校“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結合生產”辦學方針,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交通樞紐建設”為主要專業建設方向的辦學戰略。
2 地方高校構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實施方案
2.1 指導思想
依托企業行業現有的優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與校企建立深度合作,采取優勢互補、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促進新疆農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更加直接、有效地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社會管理創新服務。
2.1.1 共同修訂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結合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與新疆農業大學實際,進一步明確新疆農業大學發展目標定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在學院交通工程專業學術委員會與交通建設行業專家的指導下,修訂了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后的培養方案是面向新疆行業發展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新疆經濟建設,突出體現了“重實踐,厚基礎、增靈活、強能力”的教育模式,注重針對性和適用性,把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放在首位。
2.1.2 重構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
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其核心是專業公共知識適用,專業基礎知識管用,專業核心知識會用,專業拓展知識有用,以滿足解決生產、服務一線實際問題的需要。
2.1.3 打造現代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平臺
為深化產教融合,搭建科技創新與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學校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與高科技人才培養,提高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2018年新疆農業大學與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疆農村道路橋梁試驗檢測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主要服務于本科生校內實習實踐基地、研究生培養、科研項目合作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等。學生集中教學實踐環節,尤其是大四學生的畢業設計及畢業論文可通過直接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來完成,能了解真實職業崗位需求和工作內容,真正達到學生理論素養和技能素養雙提升的目標。在培養過程中,優秀畢業生脫穎而出,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校企合作實現共贏。
2.1.4 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發展的基礎始終是教師,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教學能力,還要具備產學研合作能力,使學生參與工程與社會實踐并得到有效的經驗儲備。該校積極采取企業掛職、校企互聘、定期輪崗、項目研發等一系列措施,鼓勵教師深入社會、深入一線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在學校和企業有效的溝通下,以項目為紐帶,使教師與企業在共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升應用知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每年從行業企業引進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骨干,暢通從行業、企業引進緊缺技術精英的渠道,通過必要的培養程序,使其成長為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
2.1.5 校企合作開發案例庫
為了更好地讓課程教學內容結合工程實際,校企雙方在簽訂企合作協議基礎上,共同完成課程案例庫及項目庫建設工作。企業有大量與課程相關的案例,但工程專業性太強,沒有很好地加以凝練使其與課程教學結合在一起;高校專業課教師應轉變教學理論,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中雖有案例庫,但聯系工程實踐較少,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專業課教師應深入企業一線工作崗位,參與到實際的工作中,建立雙方滿意的案例庫及項目庫,讓學生能通過案例庫及實際的項目庫加以學習和實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也能發現優秀畢業生。同時邀請企業知名專家引領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共同建設案例庫,也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
2.2 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組織機構。學校應成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在此基礎上,學院應安排專人負責校企合作各項工作,圍繞學校深化應用型工作提出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自覺把本單位的工作放在學校應用型發展的全局中科學謀劃、扎實推進,形成領導主動擔當、全員積極參與、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
?(2)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對校企合作執行情況的跟蹤與監控,及時掌握校企合作實施情況、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校企合作雙方簽訂合作協議,雙方明確職責,規范合作行為。學校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確保企業用人優選權,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服務;企業要在設備、場地等硬件條件上提供支持,保證學生教學實踐環節的順利開展。
?(3)學校和各級學院在指定年度工作計劃中,必須將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年度工作總結也要體現校企合作,也成為考核學院領導班子的一個重要指標。專業課教師開展校企合作情況也與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優秀教師評選等工作掛鉤。
?(4)注重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學校各類宣傳平臺,通過專題研討、交流座談等形式,深入推進我校向應用型發展工作,讓廣大師生深刻理解學校關于應用型發展的目標定位和戰略部署,增強師生對學校應用型發展目標、任務的認同感,在全校形成關心學校應用型發展、支持學校應用型發展的濃厚氛圍。
3 結語
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為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本文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重構、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構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方法和策略,并闡述了實現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
參 考 文 獻
[1]范金梅.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路徑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3(9):35-37.
[2]張樂,李佳洋,肖倩.基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的轉型發展時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沈陽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特色專業建設為例[J].遼寧經濟,2016(10):76-78.
[3]陳嘯,楊艷紅.找準轉型發展的切入點與發力點——論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10項建設任務[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1):43-47.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