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蘭
摘 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律,能讓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學具操作作為動手實踐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發展空間觀念等。因此,在數學課堂中合理地利用學具,能起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關鍵詞:學具;數學課堂;動手操作;課堂效率
教育心理學巨匠皮亞杰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學習,獲得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維的基礎。《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充分運用學具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具體形象思維仍占優勢,利用學具的形象、直觀、生動等特點,將教材內容直觀、具體地呈現給學生,從而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數學知識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1 巧用學具,符合低年級數學課堂的需要
低年級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具體形象思維仍占優勢,學習新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具體形象或表象、動作進行思維。這時教師必須使用學具,利用學具的形象、直觀、生動等特點,將教材內容直觀、具體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去理解。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具作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基于這點,我們的課堂應將以往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我們的教師應該巧用學具,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驅動學生動手探究,并最終形成知識。縱觀我們低年級的數學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有相當部分內容需要借助學具幫助學生去獲取知識。以下是我對一二年級教材有關配套學具進行盤點,充分說明巧用學具是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效率的需要。
2 巧用學具,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2.1 巧用學具,提高學生對數的理解
低年級的數學課程編排中,數的認識和計算占了大部分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關于數與數量的感悟,主要以小學低段為基礎。除了數數之外,兒童對數與數量的感悟是從辨認各種實物對象的多少開始建立的,這離不開具體的情境,需要經歷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從而積累形成對量的多少的感知。數的運算是數的認識的一個延伸,例如一年級上冊的“10以內的加減法”是利用數的分與合進行計算的。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拿出2個物體,并分成了兩份,學生就很自然的分成了1和1。接著讓學生說出2可以分成1和1,1和1組成了2。通過上述學具的輔助,學生對數有了初步的理解。接著我就要求學生拿出3個物體,同樣分成兩份,學生就會擺出(1和2、2和1),接著也讓學生說出3可以分成1和2,也可以分成2和1;1和2組成3,2和1組成3。最后讓學生拿出4個物體分成兩份,讓學生擺出與同桌不一樣的分法,想一想可以怎樣擺?學生通過交流得出(1和3、2和2、3和1)。
2.2 巧用學具,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把“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作為了數學課程總體目標的表述內容,即:“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從強調“分析與解決問題”到不僅強調“分析與解決問題”,還要強調“發現與提出問題”,這是數學課程目標的一個發展,其實質是重視創新,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應該成為基于時代發展要求之下的數學教育的魂。可見,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學具的使用為解決問題構建了一座橋梁,讓解決問題形象化、簡單化。例如在教學《9加幾》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基本能列出算式:9+4,但在計算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是用數一數或接著數的方法計算答案,體現不了算法的優化。在這,我讓學生用學具在左邊擺9根小棒,右邊擺4根小棒,再問學生你有什么方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出答案嗎?學生邊議論邊擺小棒。最后得出:在右邊的小棒中移一根到左邊,左邊就湊成了10,(捆成一捆)10+3=13。另外一種:在左邊的小棒中移6根到右邊,右邊就湊成了10,(捆成一捆)10+3=13。兩種方法都把小棒湊成了10并捆成一捆,現在可以一下子就看出等于13了。
接著,我就提問學生:那么在這兩種方法中,你喜歡哪一種呢?學生都會選擇第一種,因為第一種只需要移動一根小棒。通過學具的使用歷練出更科學,更簡便的計算方法。從而讓學生體現到算法的多樣化,以及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中挑選出更科學、更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
3 巧用學具,做數學教學的有心人
把學具引入課堂教學,能夠優化了教學的各個環節,營造了具有創新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諧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往往在上課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把“學具”變成“玩具”,打亂課堂秩序。有些老師因此而扼殺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手操作機會,其實這樣是十分錯誤的做法,教師只要在備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教育學生把學習工具放置有序。進入操作環節時,教師簡要地講清楚操作學具的要求:先擺什么,后擺什么,并要求做到動作準確、迅速。必要時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通過直觀的演示和形象講解,讓學生逐漸學會學具的操作事項。當學生在操作時,老師做好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指導及糾正錯誤的操作。操作完畢后,告訴學生不要急于破壞操作的結果,積極與同伴交流,從小養成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只要我們做一個數學教學的有心人,我們的課堂就會井然有序地開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這幾年的數學教學,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具對于低年級數學課堂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中合理地使用學具,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