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南
摘 要:我國教育部所發起的每一輪課程改革都是針對教學矛盾與現實問題展開的,而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重新調整了師生關系,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重新確立了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合作關系與方式方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便要遵循這一教學理念,改善傳統的師生互動形式,以便保證教師、學生可以共同進步。本文將從保證學生的話語權、保留教師的主導性、展開一對一師生互動三個角度來分析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新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師生互動、新方法
常規的初中數學教學存在教師“一言堂”的互動特征,由教師全面講解數學知識,學生需根據教師講解記錄課堂筆記、完成知識記憶與數學作業,然后再由教師統一講解相關問題。雖然部分學習素養較高的學生會自主學習,但是卻并不能改變課堂互動的內容與形式。這種師生互動方式是以教師為主的,學生沒有話語權、選擇權與探究權,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然而,教育的本質是要優化學生的素質,開發學生的發展潛能。顯然,這種忽視學生主體需求的師生互動方式并不能體現教育本質。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及時優化師生互動方式,與學生平等溝通,與學生個體及時交流,確保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長遠發展。
一、保證學生的話語權
要想切實改變常規的師生互動方式,首要前提便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權利,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數學學習收獲與需求,據此設計并調整教學計劃。因此,在組織新型師生互動活動時,初中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多做、多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學習的主動權。
就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相關概念與解集問題,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與分析教材例題,匯總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在本課教學中,筆者會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提問。比如,有的學生便主動觀察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算式結構與特點,嘗試解答,自主歸納出了消元法的應用要點。對此,筆者會積極肯定學生的思維成果,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繼續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問題。另外,如果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感到吃力、費勁,那么也可舉手示意,筆者會詢問其他學生的學習感受,適當減緩教學節奏,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消化時間。這就可以很好地保護學生的數學學習感官,使其真正喜歡上數學學習。
二、保留教師的主導性
雖然新課改反復強調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是同時也肯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教師、學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既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被動關系,也不是只關注學生、不重視教師的錯誤關系。因此,在優化師生互動形式時,初中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切入教師指導,但是不可越俎代庖,強制要求學生聽從自己的安排,而是要平等互動、相互配合。
就如在“一次函數”教學中,筆者就準備了一些一元一次方程式,鼓勵學生自主解答,然后引導學生使用描點法繪制一次函數的圖像,使其觀察這一函數圖像與x軸相交的坐標信息,對比相應的一元一次方程解,由此分析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的內在聯系。這個數學問題與探究任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知識回憶,還可促使學生主動對比新舊知識,提高學生的新知接受能力。然后,筆者還會準備一些函數問題,鼓勵學生利用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圖像去解答相關問題,幫助學生積極內化所學知識,豐富學生的解題經驗。
三、展開一對一師生互動
即便是在新課改下,人們也經常忽視學生的個體需求,雖然會以學生所表露出的共性需求組織課堂教學任務,也會與學生平等互動,但是卻沒有與學生展開一對一溝通,使得少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自主權。然而,初中數學要保證“人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與學生展開一對一師生互動,滿足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實現數學進步。
就如在“因式分解”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認真觀察了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有幾個學生的神色比較緊張,而且一直皺著眉頭。于是,筆者便在學生自學的時候走到這個學生身邊,詢問學生是否遇到了解題瓶頸。這個學生表示,他并不理解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內在聯系,所以無法確定因式分解的有效方法。對此,筆者及時列出了幾個整式乘法算式,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整式的結構特點,據此重新解釋了因式分解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從逆向思維去分解因式,重新得到整式乘法。由此,學生便可及時跟上教學節奏,把握本課重點知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優化師生互動方式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學生這兩個教學主體的作用,找到最易于激發出學生學習智慧的教學方式,從而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學習并落實新課改的多元理念,優化師生互動方式,有效促使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齊寧.談如何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3):89.
[2]賈鵬超.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J].林區教學,2018(1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