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
摘 要:隨著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的全過程要精心設計,循序漸進,實施行之有效的學科教學,達到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本文筆者從四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情境;轉變方式;整合內容;改進評價
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學生理性思維開始發展的依據,小學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沒有清晰的動態行為,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小學生的動態心理過程,按照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符合小學這一年齡階段發展的教學,因此,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筆者以小學數學為出發點,從“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倡導多樣化學習方式、整合綜合性教學內容、改進傳統型評價方式”四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活發散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在處在發展的高峰期,教師應抓住學生思維發展的這一特點,多多留意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密切聯系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價值與意義,同時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形成系統的思考方法。
筆者在進行“可能性”教學中,首先以切合學生認知常識的背景下進行問題提出:“水在溫度為零下的時候是否會結冰;明天是否會下雨;太陽東升西落”,學生根據已有思維常識進行思考,發現第一個現象為必然發生的,第二個現象為可能發生的,第三個現象為必然發生的,學生初步感受不確定事件與可能事件,筆者再組織學生通過摸小球游戲過程,“不透明袋子里有10個紅球與5個黃球”,游戲開始前學生不知情袋子子紅球與黃球數量的多少,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摸取,摸了三個,發現抽到兩個紅球和一個黃球,即引發了學生的質疑:“袋子里紅球與黃球的數量是否相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了清晰的認知。
二、倡導多樣化學習方式,構建知識體系
雖然小學階段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但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構建更高的認知水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意識發揮的主要方式為自主學習,它是培養學生獨立、批判思考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習習慣、自覺意識得以培養的關鍵環節,同時,教師也應鼓勵學生進行其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可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進行網上學習,拓寬知識視野等,達到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筆者在進行“位置”教學中,在課前制作微課視頻,把位置的“前后、左右”等抽象的概念運用動畫的方式進行具體直觀的表述,學生進行視頻的觀看,自主學習,對位置有了表象的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再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找朋友”的游戲,學生從卡片中寫下好朋友的名字,指出在自己的哪個位置,加強學生對位置的理解,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循序漸進,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整合綜合性教學內容,促進全面發展
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輸過程,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體會數學的方法與發展思維過程,使學生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應整合綜合性的教學內容,讓知識不再局限于數字范圍內,而是聯系實際生活,獲得情感層面上的提升,如,教學中滲入德育,學生在小學階段品德發展的關鍵期,不僅使知識賦予靈魂,而且對自我觀念的建立起著現實的作用。
筆者在進行“圓的面積”教學中,在介紹圓周率過程中,引入數學史,介紹著名數學家劉徽創立了推算圓周率的方法——割圓術的故事,祖沖之進一步精心鉆研把圓周率準確推算到小數點后七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后來人們計算圓的面積開辟道路,引發學生認識到科學來之不易,樹立科學的態度。
四、改進傳統型評價方式,建立學習自信
以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方式的標準顯然不適合當代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在評價中不應只注重結果,更多的關注過程的產生,改進傳統的評價方式,如,建立檔案袋,運用表現性評價方式,不僅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言行、筆記、習慣等形成性行為進行評價,而且是從多種層次、多個角度進行評價,使學生逐步地完善自己,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積極參與小組活動的程度,學生發表的想法與學習態度,最后呈現的學習結果,表達能力等多個方面為每個學生建立檔案袋,每次教學結束后記錄學生的點滴進步,學生通過自己不斷的進步與獲得肯定鼓勵的方式,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我教學,進行巧妙的教學設計,其依據為教材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等,進行全面分析,并從“課堂導入、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環節中完成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達到有效性教學。
參考文獻:
[1]姜亞民.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4(8).
[2]馬桂霞.數學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