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蘭蘭
摘? 要: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傳統文化其本身就具備文化科學的價值,它對于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發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進行論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中華民族歷史厚重,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教育重點是引導學生人格的養成,借助于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既能陶冶學生情操,又能增強學生愛國精神和提升民族自豪感。
一、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更是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它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初中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容易讓其思想形成不正確的認知。作為語文教師,應重視傳統文化對中學生道德修養形成的影響,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增加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熏陶,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史為鑒,提升學生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讓其在學習中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不斷得到提升和完善。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現狀
(一)教師欠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加強學生文化素養是新課改的主要目標。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不僅是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更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甚至欠缺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沒有很好地體現傳統文化的教學。目前就傳統文化的學習基本體現在古詩詞的學習,教師對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照本宣科,沒有及時將傳統文化的知識進行拓展,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不高
目前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內容上的欠缺,教學方法的單一,也是導致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傳統文化涉及到文言文的學習,其中的古代文化以及字詞所代表的意義,對于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困難的。教學內容的復雜,加上教學模式的單一,造成了課堂上教學氣氛死板,學生沒有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的策略
(一)創新文化內容,增強時代感
隨著社會的進步,素質教育越來越受社會和家庭的關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在不斷的探索和發展中,探索的過程就是傳統文化內容的創新過程。初中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來文化的精髓和積淀,主要通過古詩詞和文言文的學習中體現,涉及到古代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的對學生進行背景知識的拓展,讓傳統文化真正進入到課堂,結合所學古詩詞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拓展和學習,以及過去社會中和現代社會相結合,進行對比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立足教材,創新文化內容的學習,讓傳統文化真正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二)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為課堂教學主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中。新課改中提出學生是教學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如微課、多媒體、體驗式教學等方式的運用,激發學生參與傳統文化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傳統文化教學的不再枯燥,激發他們傳統文化學習興趣。
(三)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學生是教學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除了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外,還要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多加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給予的精神,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進而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必要的。教師應不斷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提升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效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君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學周刊,2019(30):59.
[2]李應平.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9(29):55.
[3]陸彩霞.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9):36-38.
[4]周文元.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對策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