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琪
摘? 要:分析如何讓本土資源和幼兒園戶外游戲有效整合,旨在全面提升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實踐水平。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游戲;本土資源;整合
游戲是幫助幼兒認識世界的一種主要途徑,是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幼兒最喜愛的一項基本活動。戶外游戲活動更是深受幼兒喜愛,也更能很好地發展幼兒的各項能力。然而很多時候由于受環境、地理、資源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當前所開展的戶外游戲實踐活動根本無法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對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善于挖掘地理位置與自由環境的優勢,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和材料,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戶外活動環境,從而促進他們動作協調發展、身心健康成長、獲得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一、合理整合本土資源,拓展戶外活動場所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作為幼兒教師,要善于結合環境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此才能在激發幼兒參與興趣的同時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由此可見,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此,為響應國家號召,作為幼兒教師,要善于結合幼兒興趣與幼兒園的空間特點,對幼兒園室內、室外環境進行重新規劃,從而將室內活動延伸至室外,讓幼兒園內操場、走廊、草坪、沙地等各區域均能成為孩子們日常活動以及娛樂的場所。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的教育價值,讓孩子盡可能融入大自然的懷抱,然后因勢利導,讓大自然也成為幼兒戶外活動的絕佳場所,從而擺脫器械的束縛,使孩子能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成長。此外,讓孩子融入大自然,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創造力,從而讓任何自然景物與事物都成為孩子愛不釋手的“玩具”,如隨處可見的小石子,孩子只需稍微發揮自身想象力,便能成為極好的娛樂工具,如比比誰投擲得更遠、將石子夾在兩腿中競速跳。當然,將室內活動延伸至室外,還應包括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因此,作為幼兒教師,對園內各角落也應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如將園內各角落分設為不同區域,然后將區域劃分為各大活動區,如攀爬區、投擲區、平衡區等。在攀爬區,可利用廢棄床墊、氣墊等物品,讓區域可供孩子玩樂的同時保證孩子安全;而在投擲區,為避免孩子被投擲物砸傷,可設置相應的障礙欄;平衡區則可設置獨木橋、梅花樁等道具。這些區域彼此獨立又互相聯系形成了多樣化的活動區域,在豐富幼兒戶外活動內容的同時增強幼兒參與戶外活動鍛煉的積極性。
二、合理整合本土資源,開展戶外游戲活動
要合理選用自然資源來豐富游戲材料,讓本土氣息濃厚的自然材料成為孩子們進行各種游戲的活動器材。例如,枯死的木樁用來開展走平衡游戲;樹枝拼擺成障礙物,供幼兒練習雙腳連續跳和跨跳;竹子制成的手榴彈用來練習投擲等。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戶外場地玩,那里是孩子們放松自主游戲的“秘密基地”。運動區投放的材料要具有低結構、開放多元的特點,木梯、竹梯、輪胎、墊子、油桶等便于幼兒自由組合。教師并不對玩法進行過多的設計,而是把重點放在觀察幼兒自創的玩法和必要的安全保護上。以竹梯為例,幼兒自創的玩法就多達十余種。我們可以在幼兒自由探索地投放一些竹竿和木塊,讓他們可以用竹竿搭橋用木塊創設迷宮,材料的層次性由幼兒自己把握。涂鴉區里,廢舊的抽屜、木箱、木樁、竹板、竹片,以及特有的奇石材料,供孩子們自由涂鴉,發揮想象,大膽創作,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興趣盎然,在與本土自制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各種動作技能得到了發展,而且培養了規則意識,學會了自主決定、合作做事,增強了自信。
三、合理整合本土資源,挖掘“活”的戶外游戲內容
戶外區域游戲互動不僅是幼兒自主學習、展現自我的主要舞臺,更是信息與經驗交流的重要窗口,能有效地拓寬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空間。對此,作為幼兒教師,更應充分整合本土環境資源,并以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并讓幼兒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收獲快樂。
(一)挖掘同一材料的多功能性
大自然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材料,這些材料經過合理開發均能成為極好的教學資源。當然,不同材料也有著不同的特性。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在使用大自然材料時,要根據材料特性,結合幼兒現有的經驗與思路,對材料進行合理的開發,使之具備更多更好的利用價值。如針對沙包拋接小游戲,教師便可在原本游戲方式上進行創新,如以帶沙包跳格子、練拳擊、踢沙包等方式深挖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其能夠發揮出更好的教育價值。
(二)實現同一材料向多領域拓展
結合材料特性制作相應的活動工具,不僅能極大程度地豐富幼兒戶外活動內容,還實現了同一材料向不同領域方向的拓展,如面對不同規格的廢棄瓶罐和孩子們日常搜集到的廢棄瓶罐制成啞鈴、拉力器、舉重杠鈴等戶外游戲教具,以鍛煉幼兒體能,或將其設計為各類玩偶,讓孩子自主發揮想象力針對罐偶進行故事創作,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同一材料的多層次拓展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需設置不一樣的教育目標,不同的材料也應投放到不同年齡的班級,開展不同層次的區域活動。如在我們城區附近,泥巴隨處可見,將其投放至小班,可組織幼兒以搓、揉、團、壓等方式鍛煉幼兒的小手肌肉;而針對中班則可組織幼兒將不同物品插接至泥土中;而大班幼兒,有了此前的娛樂體驗,便可發揮自身想象力,對泥土進行加工創造,將其制成不同的手工藝品,從而進一步提升幼兒的想象創造力。
結束語:
本土資源和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有效整合,拓展了幼兒園教育內容,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更加關心社會,了解家鄉,形成對家鄉的良好情感,同時也能折射出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福地彌勒是我們美麗的家鄉,田間萬物是幼兒快樂的源泉,只有努力整合周圍環境中的本土教育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戶外游戲,把戶外游戲活動延伸到自然、社會、家庭中,才能讓每個孩子在游戲中獲得自主愉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莊華玲.基于本土資源的幼兒戶外區域活動開展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研究,2016(4):12-13.
[2]官綺凡,鄭瑞春.挖掘本土資源,豐富幼兒戶外體育活動[J].新課程(上旬),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