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傲
摘? 要:高中生物的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同時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關聯性。新課改要求把單一固定的高中生物課堂轉變為具有生活氛圍的課堂,把生物學知識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用生活中的事例輔助教學。因此,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生物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與生物相關的知識,理論結合實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生物素養,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教學;生活化
和生活聯系密切是高中生物最顯著的特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生物的影子。所以,為了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學效果,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活化引導,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保證學生能夠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老師也要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完成教學工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一、結合實際生活學習生物知識
高中生相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其作為教學資源,實現生物理論和實際生活的有效結合。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課堂上,如果老師只是按著課本內容進行講解,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學習生物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輔助講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基因的表達》這部分內容時,學生需要學習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尤其是基因遺傳方面,這部分知識比較難,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讓學生觀察自己和父母的長相,判斷自己和父母哪里比較相似,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種幾棵具有遺傳特征的花。這些生活化的實例可以把抽象的生物知識點變得更加形象,增強學生對基因遺傳知識的理解。課堂學習之后,老師也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還可以增強高中生物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生物成績得到提高。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想要實現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片段實現課程的引入,舉一些學生都熟悉的生活例子,加快學生的適應速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盡快學到知識的核心內容。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老師要選擇常見的生活現象作為素材,讓學生通過已知的現象去學習知識。同時,老師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利用視頻以及圖片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學習《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時,課程導入階段,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棵植物從小到大,從開花到結果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舉例,創設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植物光和作用的學習中,加快知識的導入速度,學生很快就能夠適應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
三、開展生活化的生物實踐活動
高中生物教學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課外活動。生物課外活動對時間和空間的要求不高,有很強的拓展性,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實現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和加深,理論結合實踐,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在具體的生物實踐活動中,老師可以引入與生活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探索生物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中生物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一定的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生物實踐活動可以完成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效果。
例如,對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物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中的知識,然后對生活中的具體現象進行觀察。學生通過觀察就會發現,天熱的時候植物就會發蔫,空氣中水分比較充足的時候,植株就比較挺拔,葉子也更飽滿,這種現象和教材中的內容是符合的。學生在觀察的時候需要做好記錄,然后通過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最后談談實驗的感受。通過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也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驗證生物理論,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新課改以來,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成績,還能滿足國家對教育的要求。生物課本含有大量有與生活相關的知識,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學中,老師要把生活中的事例引進課堂上來,引導學生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樊維倫.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24):98-99.
[2]孫彬.新課標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19,(5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