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凱
摘 ?要:初中數學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提問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本文從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以期能夠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與解題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提問設置;教學情境
引言:提問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數學老師應當將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合理設立設置提問難度,及時掌握提問時機,在整合的基礎上完善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推動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
一、轉變傳統教學理念
初中數學老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真正尊重并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在遇到問題時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妥善運用懲罰手段,掌握好尺度,以達到既能夠使學生知道錯誤并改正的效果,又要不傷學生自尊。對待學生要有耐心,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包容學生不同意見的表達。鼓勵學生挑戰老師的講解思路、挑戰權威、挑戰教材,鼓勵學生的標新立異。數學老師要很好地了解學生內心,使學生也能夠更好表達在分析與解決問題時的真實想法,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課堂提問的教學效果,要求數學老師合理選擇提問時機,提問要注意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切忌提問的盲目。提問要盡可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針對性地展開提問,巧妙引導學生作答,使學生自覺主動探究問題,使學生能夠對事務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課堂問題的設置一定要有層次,提問要避免千篇一律,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不同的問題。通過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的設問,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易到難,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效用。
二、科學合理利用教材
初中數學教材是許多專家共同鉆研的結果,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其他教學文本無可比擬的優勢。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與解題能力,數學老師應當根據課堂的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通過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有效設計提問問題并不是說提問的次數多,效果就越好。初中數學老師在講授一些概念、判斷、推理、公式等抽象的知識點時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思維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生活情景,從熟悉的事務中去學習理解,使提問問題系統化、條理化,環環相扣,可以很好地貫穿整個課堂的教學節奏。數學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動手尋找數學規律,找出相應的結構特征,以更加直觀形象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針對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欲望,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問題,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挑戰性、變通性的問題,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與推理的出發點,促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創新解題思路,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知,豐富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問時應注意要以學生原有基礎知識入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避免學生倦怠、厭煩甚至是抵觸。注重提問科學性,有效性、注重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及時評價反饋學生的課堂表現,調整教學進度。初中數學的邏輯性與抽象性較強,獨特的思維方式與邏輯嚴謹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內在原動力,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課堂。
三、創新教學方式
數學除了教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潛能,更多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老師應當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式,在提問的原則、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避免提問形式機械化、問題枯燥無意義、缺乏藝術性,通過創新靈活多樣的提問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整體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數學老師采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模式、內容、技術、組織等信息化,對學生進行綜合式的教學管理。通過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思維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發思維,多多動手,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小組分組或者同桌分組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音頻資源和視頻資源,其中既有詳細的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應用的相關案例,學生能夠利用信息化平臺的教學資源庫,全面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識及拓展內容,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老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恰當把握問題難度,使提問更加有效。創新教學方式要求數學老師著重關注提問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欲望,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問題,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挑戰性、變通性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學習自信心,敢于開口,勇于開口,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建立符合自身認知的知識網絡結構。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初中數學有效提問例析[J]讀寫算.基礎教育研究,2016:11.
[2]常德香.談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