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萍
摘 要:人的思維方式,可分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感性思維包括感覺、知覺、聯想、想象、情感活動等;理性思維包含概念的分類、邏輯隸屬關系、因果推理等。從感性的愉悅到理性的啟悟,是思維深度的遞進。隨著高中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和高中學科知識的逐步深入,語文教學應大膽揚起理性的旗幟,從膚淺走向深刻,追求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語文教學 邏輯思維 思維導圖 思辨表達 批判思維
新的語文課程目標將“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分為三個層級: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形象思維屬于感性思維,邏輯思維屬于理性思維。從感性體驗到理性認知,是思維層級的逐步深入,是對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提出的更高一級的要求。
真語文系列活動總策劃、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丟失思維能力,不能沒有理性的底蘊,不能缺少了陽剛之氣。語文課要有詩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邏輯美、思維美、理性美。”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邏輯思維培養目標
1、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并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這里涉及到幾種邏輯思維的方式——辨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到這樣的邏輯思維方式,如比較異同、歸納概括課文內容、分析作者的觀點等。
2、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判別語言運用的正誤,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這是邏輯思維的演繹階段。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先接觸到人別事物,然后不斷地推及個別,深化認識,形成一般規律。在形成一般的規律后,還要引導學生熟練地運用這些一般規律和規則。
3、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言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言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認為,人與動物的最主要區別在于,人能進行自我革新,即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在賞析文學作品時,我們經常分析“作者的結論如何得出”,批判性思維的方式是“作者的推理是否合理”。將自己和文本置于同等位置,與經典平等對話,才能拔高我們思維的高度。
二、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現狀
因長期得不到重視和系統的訓練,當前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普遍偏弱,反映到語文課堂中有如下表現:
1、思維混亂,缺乏條理。例如語文考試中,語言連貫排序題的設置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連貫”指語言的表達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組合和銜接,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對文本話題的辨識,對語句結構的分析,對內在事理的把握,都涉及到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學生在該題的得分率上往往較低,特別是對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思維順序等內在的事理順序缺少認知。
學生的思維缺乏條理性,還主要表現在寫作當中。信馬由韁,寫到哪算哪,是很多同學的寫作習慣。因此學生的習作常常思維混亂,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銜接不暢,結構不清晰,甚至有的時候在文章的結尾出現與開頭截然相反的觀點。
2、缺少思辨,觀點不明。能合理地運用邏輯規律和邏輯規則,表達自己的認知,是一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以引導學生思辨表達為主,倡導學生多寫議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觀點不明,是很多同學在寫作中存在的弊端。如以“改變自我還是改變環
境”為話題的作文,有同學的題目是“改變”,第一段論述萬物都處在改變中,第二、三段以雞窩里飛不出金鳳凰、人因環境不同而改變為例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人為自己活,為環境改變”。在自我與環境格格不入時,到底選擇改變自我還是改變環境,文章語焉不詳。
3、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缺失。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但可惜的是,過度地依賴網絡,使我們的高中生缺乏積極主動的思考,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缺失。
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在于知識的掌握,而在于思維的發展,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以知識傳授為目標的教學方式,長期禁錮了學生的頭腦,使他們的思想日益僵化。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大膽地提出質疑,更不敢發表獨立的見解。學生唯書、唯師、唯上的現象十分嚴重。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邏輯思維的培養途徑
1、繪制思維導圖,掌握邏輯規則。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形表現出來。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發展。
針對每篇課文的教學,課前,學生可自行繪制思維導圖,將預習可視化;課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根據不同文章畫出不同思維導圖;課后,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行不斷完善,畫出富有個性的思維導圖。
針對單元的教學、微專題的教學、整本書的教學,我們同樣可以引導學生用畫思維導圖的方式,理清思路,建立知識結構,掌握邏輯規則,有條理地進行思考。
2、激發思維,思辨表達。在語文課堂上創設各種機會,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寫作訓練。提供作文材料,請同學根據材料內容闡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文體上以議論文為主。要求學生在寫作中明確個人觀點,特別是在作文題目、第一段、最后一段、每段開頭結尾處強調個人觀點。其次,明確議論文的幾種思維模式,如駁論文、并列式、遞進式、因果式等等,引導學生有邏輯地表達觀點。再者,強化對材料分析能力,注意材料與觀點的結合度。
開展課前3分鐘演講活動。每天讓學生自尋話題,針對身邊的人事、社會熱點事件、讀書體會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思考過后是表達,敏捷的才思可以體現在準確、生動、有邏輯的口語表達之上。演講,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規則,全面評價生活。
舉辦辯論賽。辯論是提高思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辯論,可以考驗選手辨識、分析信息的能力,然后找到對方表達上的缺陷進行激辯,闡述自己的觀點。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臨場的應變,從容的表達,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水平。
3、大膽質疑反思,培養批判性思維。批判的第一步是敢于提出質疑。能夠對已知的定論,老師的教學,提出疑問和挑戰,
比如《老王》一文中,楊絳在結尾表達“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對于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懷,我們在文中可以找到多處佐證:給他魚肝油治眼病,照顧他的生意,和他閑聊......與其他人對老王的漠不關心相比,楊絳一家如此關懷老王,為何還會心存愧怍?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對楊絳的關懷進行大膽質疑。通過仔細閱讀和理性分析,很多同學發現,楊絳一家對老王的關懷僅限于物質上的關心,而缺乏精神上的關懷:不知道老王家在哪,不知道老王病了,謝絕老王臨終前的好意......而老王作為一個失群落伍的人,更需要精神上的依靠。敢于向作者、權威提出挑戰,將自己與他們置于同等地位,是進行批判思維的前提。
打破思維的“禁區”“盲區”,才能使思維品質實現質的提升,從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創新性的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礎。
繪制思維導圖,激發思辨表達,培養批判性思維,筆者認為,通過以上幾條途徑可以逐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高中語文課堂走向思維深度。“學而不思則罔”,求知識而不思考,學習就會陷入迷茫。學思相伴,才能獲得真知。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I].人民教育出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