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君
摘 要:本次課題結合了相關文獻對其進行研究與對比為為主要方法,用與其相聯系的一些理論知識來作為基礎來進行探究摸索。“起、承、轉、合”最早是來自于文學詩歌創作里的藝術手法,但是這不僅限于只用作于文學作品中,我們應該巧妙借用并加以修改,讓其可以跟數學相關的課題相結合。
關鍵詞:起承轉合、初中數學、結構分析
“起、承、轉、合”起源于文學寫作手法,我們卻要用其到與之相反的理科數學中去,期間需要一個時間去緩沖、磨合,它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引導作用,每一個課堂上的講師應該先花費點時間去搞懂什么是“起、承、轉、合”后,方才能真正的將其運用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去。
“起”早貪黑的教學努力
每次課堂上最開端的一件事,一定是“起”,俗話說得好,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所說的道理就是指應對“起”結構在日常課堂生活中的分析總結,“起”是第一件事,象征著蓄勢待發[1],這是一種對孩子心理調控的準備,讓他們可以意識到已經要開始了,要做好準備,而蓄勢待發在日常教學生活上面臨更多的問題是要“怎么起”,面對這個問題,現今最多的做法是進行對課堂生活環境的營造,這是一種很難得的現象,尤其是“減法”教學模式的出現,將其體現的淋漓盡致,它所涵蓋的教學模式意義在于其盡可能的在數學科目內部進行探索、尋找,那么具體是在找尋什么呢,是一種“關系”、“互相理解”,也是現今社會、學校最缺乏的一種價值觀。
“承”上啟下的教學藝術
說完了“起”結構在教學過程中的努力,我們來談一談“承”結構在整個教學生活中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承”這個字的字面意思,它代表著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象征新鮮知識的補充,[2]是新事物與舊事物進行關聯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將更高層次的知識來應用在相對比較低端的教學模式中,這需要改變與共通。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的教學模式都采用著慣用手法:“舉例+練習”,這種方法對老師和學生而言相對來說比較節省時間,但是孩子們吸收到更多的信號卻是“模仿+鞏固”,這其實只是簡單的對現有知識的一個掌握而已,很難做到真正層面上的學習,[3]這肯定阻撓著學生向真正的學習、創造精神的道路的前進,應該做到針對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個體差異,盡量的做到讓他們和而不同,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并將其無限放大,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個多緯度、全面的發展。
“轉”敗為勝的教學方法
所有教學模式中,最為核心與重要的一點就是“轉”結構,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什么東西是真正一塵不變的,基本上所有事物都會有所轉變,而在日常教學生活中,“轉”結構更多的是體現在思維與能力的轉化上,將課本、習題中所學的知識能真正轉化掉,這才是最為重要的。在整個變化過程里,是會有“不變”的東西存在的,它們往往是整個過程中的指揮官,引導著整個流程的進行。
如果將“變化觀”具體到教學過程中,那么最符合它定位的就是變式,但是同時變式又是將非本質屬性排斥掉的最常規的手段,是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概念轉化的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我們可以通過它來進行舉一反三。現今教學模式下,最常見的轉課就是進行大規模的鞏固練習,但是往往這種辦法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過激反應,例如:逃課、不寫作業甚至是引起厭學情緒的產生。
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做孩子的引導者,通過一些較為柔和的方式去讓學生漸漸的學習, 給他們一個緩沖、接受的時間,要激發他們的認知的自覺性、探索性,這樣子的教學模式才適合那些正處于塑造期、有著強烈不穩定性的孩子們。
“合”而為一的教學魅力
作為整個結構最末端的一步,“合”是學生對知識認知體系里最為重要的一個載體,是將他們所學的知識理論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體系的高效幫手,一個起到總結所學知識的綜合性課題,其表現形式在對學生疑惑問題的解決上,因為學生會帶有內在矛盾,其立足點就表現在對他們內在需求的解決與滿足上。
無論是以提出問題的形式,還是對他們的后續學習任務加以鞏固練習,又或者是通過舉相反的例子讓其進行論證等,無論是多種方法里的哪一種,其最終結果都是通過一些現有的知識經驗、學習方式進行圖式化,好讓他們進行一種習慣的培養,形成一個良好的認知結構。
結語:
作為初中生,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內,孩子們的身心都逐漸的產生了和以前不一樣的變化,除了內心的糾結、叛逆期的到來、還有對學習生活的追逐挑戰外,外貌身體上也開始有了向成年人走向的變化。這個時間段內,教師的作用尤其重要,可能會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命運,正是因為如此,在課堂上教師不但要搞清楚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在課堂期間的表現與狀況,更要將“起、承、轉、合”融進孩子的日常中去,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只有這樣弄清楚將其引入課堂教學模式的真正原因,才能運用好該結構在課堂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朱桂鳳,孫朝仁.數學慢教育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研究,2013(7A):47-50.
[2]黃強.起承轉合結構說的源流[J].伊犁示范學院報,2006.(01).
[3]傅佩榮.西方哲學與人生(第1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