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隨著“學講模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滲透,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的步驟也在進行著潛移默化地調整和變革,努力地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輔助作用,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在對數學知識的討論和交流中,逐步提高學習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基于自身已有的數學教學經驗,提出優化預習模式、開展合作活動,以及創新評價環節和優化小結反思等策略,踐行“學講模式”的教育要求。
關鍵詞:學講模式;初中數學;預習;合作;評價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教育部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價值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積極探索新穎的教學模式,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逐步滿足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而“學講模式”就是能有效滿足這一教育要求的有效模式,在對學生進行初中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能夠通過“學進去,講出來”的模式,突出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作用,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優化預習模式,奠定學講基礎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踐行“學講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也開始重視預習環節的存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效果。但是,在傳統數學課程的教學中,由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自主預習的資源只有課本,單一化的預習資源,會逐漸消減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的興趣,也就很難提高學生預習的效果。而現代微課技術發展,為學生進行自主預習開辟了新的路徑。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自主預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時,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在結合課本進行數學數學知識的理解中,提高預習的效果,從而為“學講模式”的開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圓的對稱性》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為“學講模式”的落實奠定基礎。在課下,教師將“圓的軸對稱性和中心對稱性”“畫圓軸對稱的方法”“圓的對稱中心”等本節課的知識,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同時,基于當前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結構,教師將《圓的對稱性》這節課的預習視頻時長控制在15分鐘以內。隨后,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圓的對稱性》這節課前,自主觀看微課視頻,從而初步認知“圓的軸對稱性和中心對稱性”“畫圓軸對稱的方法”“圓的對稱中心”等知識,提高自主先學的效果。
顯然,在對學生進行初中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能夠利用微課的形式,優化學生進行預習的路徑,讓學生在自主觀看微課視頻的同時,提高預習的效果,為落實“學講模式”奠定基礎。
二、開展合作活動,實現有效學講
從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協作的能力要求之后,教師就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初中數學課堂之中,用于滿足當前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而在踐行“學講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使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活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從而讓學生在與小組成員的討論中,充當“小老師”,提高教學的效果。同時,在實際應用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而優化合作學習活動中組員的安排方式,促進學生之間有效的學講。
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中,教師先根據課堂教學的反饋,以及日常教學的經驗,基于學生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的實際認知效果,對學生進行等級的劃分。隨后,教師按照同一小組成員不同性質、不同小組之間具有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使得每個小組中學生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的認知效果,呈現差異化的分別。緊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探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合作任務,讓學生以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開展《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的討論和交流,并讓小組中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和輔助,促進學生在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學習的效果,探究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顯而易見,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的實況,進行小組成員的合理安排,能夠有效落實“學講模式”的要求,突出學生的價值和地位,同時提高教學的效果。
三、創新評價環節,促進質疑反饋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能夠從評語中了解自己學習當中的不足,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改進,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同時,學生也可以從評語肯定自己的價值,維持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的信心。因此,在“學講模式”下開展數學課堂的評價環節,教師也可以創新評價環節的方式,創建多元參與的評價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質疑和肯定中,逐步提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用計算器求平均數》這節課的學習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回答。之后,教師讓學生將自己回答的結果進行展示,并對自己的解答過程進行講解。隨后,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過程和回答問題的結果進行點評,讓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言語中,認知到自己的問題。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同伴回答問題的結果和過程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接受到同學的點評,從而基于同伴的期待性評價,促進自我學習行為的改進。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對自己對《用計算器求平均數》這節課的學習成果進行反思,從而深化對自己的認知,逐步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評價環節的創新,能夠有效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從而使學生在綜合多方意見中,逐步提高自身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
四、優化小結反思,彰顯學生魅力
“小結反思”環節強調學生建立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學生掌握的數學學習方法等。在“學講模式”下開展數學課堂的小結反思工作,教師也應當改變傳統形式下,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內容總結和升華的形式,而是要強調學生自身對數學知識進行總結,以及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在刻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逐步反思學習的內容,總結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有理數與無理數》這節課中,教師讓學生從“有理數”的中心詞出發,延伸出“整數”“分數”等支路;隨后,在“整數”后延伸出“正整數”“負整數”“0”等支路,在“分數”后延伸出“正分數(也稱為是非負分數)”“負分數(也稱為是非正分數)”等支路;緊接著,將“正整數”與“正分數(也稱為是非負分數)”相整合,連接在一起,形成“正有理數”,將“負整數”與“負分數(也稱為是非正分數)”相整合,連接在一起,形成“負有理數”等,……讓學生在小結反思中,逐步構建“有理數”這一知識間的關系,提高學習的效果。
可見,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突出學生在小結反思環節的價值,讓學生在自主構建思維導圖的同時,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
總而言之,踐行“學講模式”的教育要求,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并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課堂教學的內容,結合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實況,創新落實“學講模式”的教學策略,并應用在實踐教學中,積累教學的經驗,從而構建完整地落實“學講模式”的教學體系,逐步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濤.基于學講計劃的初中數學有效教學芻探[J].成才之路,2017(32):92.
[2]趙東影.課堂靈動的序曲——對初中數學學講計劃落實的嘗試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0):33.
[3]張同剛.踐行學講方式,推動學講計劃——對初中數學“學”“講”融合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