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為適應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需要,具有全球視野、新經營管理理念、掌握運用經濟新常態規律、知識技能并重、多種思維交叉融合、展現能力復合型、創新型經營管理人才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剛需”。改變職業院校傳統、單一的專業實訓方式,進行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勢在必行。
關鍵詞: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經濟管理類所包含的專業較多,一般有經濟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會計、財務等。該類專業是研究企業經濟、經營、管理的學科。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是把經管類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分門別類,借助仿真實訓平臺,打破專業壁壘,用“大經管”的思維方式和模式,重塑不同崗位角色,構建虛擬社會環境,以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的建設,來引領部分專業課程開發,把真實企業經營案例以模擬的方式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團隊溝通、協作交流、創造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企業經營和管理能力。
一、經管類專業實訓課程建設現狀和意義
跨專業實訓課程的研究是職業教育領域課程理論研究的延伸,在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尤為重視。社區學院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大亮點,他們重視課程教學,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作為重要任務,讓學生努力實踐,親身體驗,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掌握技能,使得美國的職業教育領先于世界。德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是“雙元制”,在課程建設方面也很有特色,它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既重視基礎性教育,又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畢業一就業的零距離對接。新加坡職業教育成功得益于“教學工廠”模式,他們的專業和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共同確定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對于經管類學生來說,企業讓學生參與從方案策劃、履行實施、回顧評價的具體過程,校企同時面對企業需要成本、質量和產品等技術難題,在實施中寓教于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發達國家為提高學生職業實踐能力而開發課程建設案例,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的實踐借鑒。
目前,我國伴隨著經濟增速的減緩,就業難成為一大熱點問題。在國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隨著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越來越復雜,企業對人才的質量也不斷提高。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出臺了多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文件,為職業院校進行課程改革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因此,各研究機構、各院校應根據文件精神,借鑒發達國家的職教理念,加強理論研究和課程改革,不斷優化經管類專業的實踐技能,這對堅持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經管類人才的培養,對經管類跨專業實訓課程的建設,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把企業生產經常過程和學生的實訓認知、技能提升結合起來,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的研究方案
經管類跨專業實訓既是一門綜合實訓類課程,又是專業實踐性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在專業認知、課程單項、跨專業綜合、頂崗實習這四個實訓環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初步建設跨專業實訓課程體系
通過經管類跨專業實訓平臺,全方位模擬仿真的商業運營環境,以學生的專業背景為依托,以工商、稅務、金融等機構和人才資源、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以及制造類、貿易類、物流等實體企業融合、統一起來,把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企業實際的操作流程結合起來進行模擬運營,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和全局思維方式。
(二)制訂跨專業實訓課程標準
作為實訓課程,在課程建設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動手實踐為本,根據經管類專業特性,依照經管類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以激勵學生的創造、創新為本,制訂系列的專業課程標準,開發實踐實訓類的教材,切實提高專業課程的開發質量和水平。
(三)實施正確的課程評價
在學生實訓的每一個環節,實施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他們打破專業壁壘,打通專業學理,為未來做出商業決策時,能綜合地進行評價,使學生知道自己的決策是否對企業經營產生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認同感。
(四)搭建跨專業實訓平臺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搭建實訓平臺,提高實訓室利用效率,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使學生在專業技能、團隊協作、企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發展,從而實現“能財會商、懂經營、會管理”的經管類人才培養目標。
三、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開發的研究內容
(一)構建符合經管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模式
1.整合各類資源,助力學生發展
目前,各職業院校普遍存在著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力度不足的問題。實訓忽略了學生團隊協作、職業道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訓練,主要還是鞏固本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對跨專業綜合實訓基本上沒有涉及,這就違背了職業院校教育目標。職業院校培養目標就是合理地運用人的認知規律,把技能轉化為知識來加以掌握,綜合運用教學規律,再把知識進行提升,形成系統的理論來指導實踐,使學生通過實踐得到專業發展、特色發展,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融合專業需求,提升綜合能力
依托經管類專業理論知識,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教育有機融合。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根據經管類專業特性及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要求,對經濟管理活動從理性、抽象過渡到感性、具體,將所獲得的知識內化為從事經濟管理的各種能力,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經營過程中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
3.結合崗位需要,構建遞進式實踐模式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把所學的專業在實訓課程體系中不斷拓展,幫助學生在了解每個工作崗位的具體內容和運作流程,通過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等方式。一是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二是使學生能理解與企業商業環境中其他組織、個人的協同關系,對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個遞進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二)調整和完善跨專業實訓課程體系
1.以提高學生能力主線,優化課程體系
從行業需求和崗位能力出發,把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區域經濟戰略、區域經濟發展,以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為突破點,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主線,與企業合作制訂課程標準,開發實訓教材,不斷優化課程體系。
2.以激勵學生為目的,改進評價方式
實施“多元化”評價機制,把個人自評、崗位互評、企業評價結合起來,改進現有的單一的課程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探索虛擬仿真技術下,制造業和服務業等不同的經濟主體運作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在跨入社會前的職業核心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
3.搭建實訓平臺,優化課程內容
在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建設中,把行業企業實踐和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以真實商業社會環境搭建制造業、服務業、供應鏈、資本運作實訓平臺,無形中就提升了課程的內容和使用價值,再利用崗位級、部門級、企業級、供應鏈級等多個不同的崗位級別,使學生能真實體驗商業經濟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三)以學促教,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1.改變教師傳統教學方式,實現自我成長
開發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可以迫使教師改變原有的固化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灌輸者,而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讓教師親臨商業社會環境,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行為、思維方式進行教學反思,發現自身教學或實踐中的不足,促進教師的自我探究、自我提升,實現教學相長。
2.技術專家進課堂,提升教學師實踐能力
企業技術專家直接進入課堂,把實際的工作流程和崗位需求帶到學校,與骨干教師共同聯手,在課程的開發、課程標準的制訂、考核評價標準的制訂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升,同時,以虛擬社會環境和模擬企業經營為抓手,不斷錘煉教師隊伍,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在被教育教學充分利用的同時,還能夠成為重要的科研手段和平臺,實現實訓資源高度開放與共享,實訓內容、實訓結果以及實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都能成為教研、科研的第一手基礎研究資料,這也是經管類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教師的教研、科研成果的轉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四)以企助教,創新校企共建合作體系
職業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同時,企業的資源優勢也助力職業教育發展。一是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合作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企業提供更加接近真實的企業經營環境,力求讓學生有置身于實際企業和市場環境中的體驗感,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二是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使教學內容更貼近企業實際,為企業培養急需的人才,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促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培養、合作就業。三是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的建設,打破專業壁壘,帶動專業實訓室的建設,實現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財務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實訓室的協調發展和資源共享,更好地為企業培養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四、總結
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有助于經管類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經管類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學生能夠共同參與,相互合作,通過協同作戰的方式完成工作內容,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立足于本校特色專業基礎上,與課程教學內容相互結合,實現綜合型、設計型、體驗型課程開發的整體合一,提高課程開發水平。
參考文獻:
[1]季曉芳.高職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的構建初探[J].價值工程.2016,23(7).
[2]王敏.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初探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
吳建新,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副校長、副教授,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和會計學研究,江蘇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