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利
摘要:中華民族發展至今,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這些流傳下來的經典文化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要迎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要求,為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奠定基礎,并以經典誦讀教學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針對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價值和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分析
引言:
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小學階段是其重要的萌芽時期,學生要在小學階段為語文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才能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中華民族在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無窮的文化和智慧,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教師重視經典誦讀的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有質量有價值的內容增加自身的文化素養,為打造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經典誦讀教學的重要性,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核心素養下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現在很多外來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學生在多元化的外來文化中,逐漸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興趣,這嚴重偏離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初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認識的喪失導致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受到影響。要知道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具有教育性的文化,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卻往往對傳統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經典誦讀教學,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經典誦讀中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并學習其中優秀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十分必要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經典的誦讀,也能夠加強對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內涵,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層層遞進
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和認知能力不同,再加上對于經典誦讀的理解層次不一樣,因此教師針對學生的教學要因材施教,層層遞進,逐漸向學生滲透經典誦讀的理解和方式,幫助學生逐漸提升經典誦讀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對于經典誦讀的熱情,引導學生慢慢加深自主誦讀的意識。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向學生講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之后給學生播放一些視頻,加深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延伸,向學生推薦一些具有更高教育意義的課外經典讀物,比如《中庸》《大學》等,讓學生從經典的誦讀中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做好標注,加強誦讀的有效性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對于經典的誦讀日益增多,有些時候并不能完全準確的記憶,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要養成隨時標注的習慣,可以針對自己誦讀的感受、想到的問題等都進行記錄,并且在誦讀后進行思考,增加誦讀的有效性,不要讓誦讀變成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有效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發散性和想象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要對其中的名言警句、優秀段落進行摘抄,為今后的寫作教學積累素材,從經典誦讀的過程中可以學習一些有效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迷人的張家界》教學過程中,對其中一些景色描寫的句式和優美語句就可以進行摘抄記錄,這樣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外經典閱讀的引進,幫助學生拓寬閱讀的范圍,增長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學生經典誦讀能力的提升提供條件,并且通過多元化的經典誦讀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教師在經典誦讀教學中,要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延伸,多向學生推進一些優秀經典讀物,例如:《四大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優秀的經典讀物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很多教材內沒有的知識,學生通過這些經典的誦讀也能夠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推動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進步和發展,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在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經典誦讀教學的重要價值,認識到經典誦讀教學對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推動作用,應用科學的策略推動經典誦讀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學生建立一個高效輕松的語文學習環境,逐漸滲透經典誦讀教學,讓學生理解經典誦讀的價值,并且引導學生主動研究經典誦讀。
參考文獻:
[1]孫金水.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經典誦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7(11):39-39.
[2]王培杰, 呂曉紅, 劉敏.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經典誦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 現代教育, 2017(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