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珍 丁金林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界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課程改革,希望能夠使教育順應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求。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僅僅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進行了要求和規范,素質教育的推行要求和呼吁教師在教學之前開展集體備課,在交流和共享中實現最佳的教學方案。初中數學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一門必修的課程,學生學好數學對之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優化初中數學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備課是第一個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入,集體備課的模式被運用得越來越普遍,在不斷地發展中形成了共案探究和個案補充的備課模式。本文主要介紹的就是在初中數學集體備課中如何更有效地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發展,進而使得每一個教學方案都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希望通過本文的總結和探索給予廣大教師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集體備課;教學設計個性化
集體備課是在個人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備課方案進行集體研討的一種教學教研活動。正確的流程應該是教師首先根據教材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個人備課,然后在教學研討會議中進行交流和試講,然后眾多教師不斷完善同時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最終形成的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教案。集體備課的實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數學教學急需要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以此來改善課堂教學形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數學備課情況中,教師仍然以個人備課為主,即使是共同探討也只是走個形式,完全沒有發揮集體備課的價值,這就導致了初中數學備課結果換湯不換藥,課堂教學效果也不樂觀。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備課的環節,改革集體備課的形式,真正做到自主備課——共同探討——個性發展的集體備課,進而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一、基于教材,教師個人自主備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數學教材也在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在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廣泛,這就給教學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教師應該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備課,將自己的想法展現在教學設計中,并有效地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設計一個完整有效的教學方案。
如七年級人教版下冊數學《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探究二》,如果按照常規教學,內容枯燥生澀,學生不容易接受。我的具體操作:(1)折紙游戲把一矩形紙片分成面積相等的2部分,2:1等。解決后面如何分土地面積做好鋪墊。(2)分層分步,只種甲作物總產量多少?,只種乙作物總產量多少?到怎樣劃分土地,使這兩種作物總產量相等。到怎樣劃分土地,使這兩種作物總產量之比為3:4。到甲乙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之比1:2時,怎樣劃分土地,使這兩種作物總產量之比為3:4。在輔以用圖形示意圖表示面積,用列表格表示數量關系突出重點,簡化難點,,最后得到表示各個數量之間關系的等量關系建立方程,問題得以解決。整個課堂教學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老師教的舒心暢意,學生學的開心滿足。這難道不是教育追求的寓教于樂嗎。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師自主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應用多角度,全方位設計教學設計,如這節課,站在學生思維水平立場上設計教學活動,同時基于數學教材內容合理設定教學方式,使得整節課堂有序進行。
二、思維碰撞,研討交流提升
在教師進行自主備課之后就應該展開教學研討,教研組長將本年級的數學教師組織在一起,對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方案進行研討,然后將不同的教師的自主備課方案進行試講和討論,將其中優秀的地方加以保持和發揚,將其中不足的部分教學設計進行二次設計,進行補充完善,進而形成一套有效科學教學設計,有時得到的就不是單純的一節設計這么簡單,而是成為這一部分或者整個章節的紐帶橋梁,為高效的數學課堂奠定基礎。
如七年級數學《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探究二》,我們采用同課異構,聽課觀摩,比對分析擇優選取,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進行,一個點一個點的落實,集集體智慧結晶于一體得到一節設計作為基本以供老師們參考。當然老師們可不是“照本宣科”。 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集體備課中通過教師的集體研討交流可以充足和完善教師的自主備課內容、方式、方法進而尋求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當然了在對一節課的研討中,我們是就這節課,又不局限于這節課的。有時也會得到一些意外的小收獲。如對《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探究二》的交流碰撞中,我們對列表法分析應用題做了深入研究,認為工程、配套、調運、分配等問題均可以優先選用列表法分析,也對八九年級學習函數、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等奠定了基礎;
三、結合實際,凸現個體化教學設計
在教師集體備課中,教師們針對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提出了多個改進方案,至于選擇哪種方案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到自己班級中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有效地整合和選擇,進而使得自己的教學設計朝著個性化、有效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進而激發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優化初中數學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在對《整式的加減》這一章的《同類項》內容進行教師集體研討活動之后,我開始探究和分析如何更加有效地改進整個教學過程以此來活躍課堂的氛圍,同時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我先是設計早上買早點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明白分類的重要性,我是這樣操作的:小王對買早點的叔叔說,我爸爸要2根油條1個雞蛋。我媽媽要1根油條2個雞蛋。我要1個雞蛋1碗豆漿。我妹妹要2根油條1碗豆漿。說完買早點的叔叔要求小王再說一遍,小王又說了一遍,買早點的叔叔表示還有點蒙,爸爸就說,請給我們來5根油條,4個雞蛋,2碗豆漿。這個事例讓學生體會了分類讓我們的生活更簡單。在者在學習同類項的概念教學中,我用9張卡片寫下9單項式讓9個學生拿著找朋友,既利于知識的形成又利于達到共識,學生參與課堂興趣倍增,我和學生激情滿滿的度過了愉快的一節課。因此,在初中數學的備課環節,教師要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設計,進而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初中數學課堂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集體備課是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藝術提升的主要通徑。在初中數學集體備課中,教師可以借鑒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專業數學素養,教學數學素養,打造出一批高精尖走在時代前沿的專業數學老師,為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打下堅實的基礎。經過多年的集體備課實踐探索,我們總結出了初中數學集體備課的主要流程:教師自備——探討提升——個體化完善。
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教學要“走深—走實—走心—內華”,走深就是對教材深入研究(包括不同版本同一知識體系),反復琢磨;走實就是聯系生活實際,生活化數學;走心就是用心感受,知識化為能力。內華就是合作中碰撞,在交流中提升;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研之路漫漫,我們一路向前,一路春風化雨,一路風景別樣。
參考文獻:
[1]劉佳,楊偉.初中數學集體備課中的兩個問題及改進策略探究[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12):17-18.
[2]張峰.新理念下初中數學集體備課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