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摘要:關于創造,陶行知先生是這樣認為的:“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這就是創造的過程。無論是《綱要》還是《指南》,都明確提出在藝術領域中引導幼兒表現與創造的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能感受美、欣賞美,更要讓幼兒能表現美、創造美。如何讓幼兒的美術活動擁有更多創造性的表現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開始,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表現的空間,萌發幼兒創造美的意識,積累幼兒的美術創作經驗,從而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創造美的種子。
關鍵詞:制定目標 ? ?創設空間 ? ?激發興趣 ? ?積累經驗
談到幼兒美術活動,我們就會發現《綱要》和《指南》在藝術領域的指導要求中都有提到:教師應鼓勵幼兒用不同的美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學齡前的幼兒對表現自己的經驗、情感和想象有明確的目的,能用簡單形狀逐漸深入地表現越來越多的事物。那么,究竟教師該如何組織和指導幼兒美術創作活動,讓幼兒擁有更多創造性的表現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嘗試:
一、計劃先行,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目標。
儒家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什么事有了計劃就容易取得好的結果,反之則不然。教師要培養幼兒美術創作的能力,就必須先制定好科學合理的活動目標,克服盲目性。
學期初,我們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上的指導要求以及班級幼兒的美術發展水平制定了幼兒美術活動的發展目標,從教師和幼兒兩個層面分別進行規劃。教師層面:在生活中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幼兒層面:在生活中能夠運用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自己觀察到或想象的事物。這些目標的制定是以《指南》為依托的,因此也具備了科學性和實踐性,為幼兒美術創作活動的開展奠定了科學基礎。
二、創設空間,提供豐富的低結構材料。
《指南》在藝術領域的指導要求中提出:教師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我們利用班級后門的過道,給幼兒創設了一個相對隱蔽和安靜的美術區空間。孩子們在這個空間里自主選擇材料進行創作:涂色、線描、水粉、手工……他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固定的內容去要求他們,沒有嘈雜的聲音去影響他們,也沒有外在的誘惑去干擾他們。
考慮到美工區的材料都是消耗品,很多材料用完以后會變成幼兒作品展示出來,因此“閑置和廢舊物品”成了我們的主材料。幼兒會把吃完的瓶瓶罐罐、餅干盒,用完的卷筒紙芯、保鮮膜紙芯,穿破了的衣服、鞋子,路邊撿來的鵝卵石、完整的樹葉等收集到我們美工區的分類盒中。這種經濟實用的“低結構材料”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且收集起來非常容易,循環不斷。
三、興趣主導,觸動幼兒美術創作的愿望。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所以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是很要緊的事?!?/p>
1. 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關注幼兒的興趣特點。
在與孩子們的談話和接觸中,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自然世界充滿了興趣。因此,我會帶領班級的孩子多親近自然,呼吁家長們帶孩子去“看看世界”,讓他們對美的事物充滿興趣。
2. 激發幼兒的能動性,萌發幼兒美術創作的意識。
能動性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基本特性,也是構成主體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幼兒的能動性是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能動性強的幼兒思維活躍,積極主動,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就會主動去探索、創造。如一次角色游戲活動中,“蛋糕店”的“老板”帶著“服務員”熱情地招攬生意,然而并沒有顧客上門,于是“老板”來尋求我的幫助??粗麑Α叭绾谓洜I蛋糕店”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我給了他一個ipad,讓他去看看現實中的蛋糕店是怎樣經營的。“老板”帶著“員工們”一起認真看了幾組圖片和一個小視頻,他們發現蛋糕店的蛋糕種類多且漂亮,能讓顧客一眼就喜歡上,環境布置也非常甜蜜,讓顧客流連忘返。于是他們決定要把蛋糕店里的蛋糕重新設計,借助以前收集的一些餅干盒子、塑料花等材料做一個系列的花式蛋糕,還要把新款的蛋糕畫下來貼在“蛋糕店”的墻面上,給顧客煥然一新的感覺。由此可見,當幼兒的能動性被激發時,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得以保持,并促使他們不斷探索,從而產生創造性的表現。
四、夯實基礎,積累幼兒美術創作的經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想實現質的飛躍,必須先做到量的積累,也就是要夯實基礎。跟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去發現美的事物,并用繪畫、手工、欣賞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
1. 鼓勵幼兒發現美。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中提到:“解放兒童的空間,為他們創造活動打下基礎,讓小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每當春天來臨,我會讓孩子們去校園里尋找自己最喜歡的花,并與同伴交流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通常孩子們會從花瓣數量、顏色、氣味、生長環境等方面進行闡述,這無疑是一次美好的發現之旅,讓孩子在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科學的認知,為他們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在一次“端午節”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對傳統佳節有藝術性的認知,我們班開展了一次“尋找端午之美”的活動,讓幼兒與家長在端午節到來之際去尋找大街上的變化。通過一周的尋找和發現,孩子們在集體交流時都顯得迫不及待。有的孩子從粽子入手,發現超市里的粽子形狀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不少孩子表達了想要包粽子的愿望,有的孩子甚至提出要設計一個圓形的粽子。除了有趣的粽子,有的孩子還跟著大人去看了龍舟展,發現龍舟的顏色、形制都有很大的區別,有的龍舟很長很窄,有的龍舟很大且中間還有個小屋子等等。于是,孩子們認知端午的活動由“吃和玩”的方式轉變成了“發現和創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人受到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創造美的欲望就越強烈?!币層變簩γ赖母腥旧羁蹋捅仨氁S富幼兒對美的經驗,帶孩子去發現“美”。而發現美的過程也是一種欣賞美的過程,當他們的這種欣賞經驗達到一定程度,創作的欲望就會油然而生。
2. 支持幼兒表現美。
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他們表現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繪畫和手工。然而很多時候因為技能的不嫻熟,在作品呈現方面會有所欠缺,無法完整地將自己的創意展現出來。因此我利用晨間桌面活動、區域活動、美術特色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幼兒自主活動等時間,對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的指導,為幼兒美術技能的練習提供充足的時間。
關于創造,陶行知先生認為:“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這就是創造的過程。在幼兒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有心的“園丁”,一個教育的智者,借助環境和資源的力量,在幼兒心中播下一顆創造美的種子,讓幼兒去發現美、認識美,從而欣賞美、表達美,最終走向創造美。
參考文獻:
[1]楊達,《最具教育力的22種幼兒教育思想》,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